一、電網建設滯后
目前,世界上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風能發電的電量比例不能超過總發電量的5%,一旦超過這個比例就可能造成電網不穩定。而造成這種結果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一些地區的區域性電網已經十分脆弱,很多設備都相對老化,而風電的輸出功率是不穩定的,風力發電會降低電網負荷預測精度,從而影響電網的穩定性,很容易造成局部電網崩潰。
另一方面,電網電量的調度也非常棘手。建立千萬千瓦級的風電基地,必將使區域性電網的電量大大增加,這對電網系統來說是嚴峻的考驗。電量的增加必然要求電量的調度非常完善。電是一種非常特殊的商品,生產出來必須馬上輸送出去。如果因為電網建設沒有跟上,就會出現發出來的電送不出去,產生窩電現象,電網便將不堪重負而崩潰。
二、設備技術落后
一方面,我國風電技術研發和設備制造能力不強。目前,我國風電設備制造企業走的是一條從帶料加工,到合作生產或購買國外許可證進行組裝的技術路線,風電系統工程研發制造能力弱,現有制造水平遠落后于市場對技術的需求。
另一方面,我國風電發展缺乏專業及復合型人才,風電產業服務體系尚未形成。目前還沒有建立起專業的風電技術研究開發機構,風電技術研發和管理人才嚴重不足,風電產業缺乏從設計、制造、安裝、調試及運營管理的人才培養體系,風電產業服務體系尚不完善,難以適應當前風電快速發展的需要。
三、政策體系不完善
《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一五”規劃》指出,風電、生物質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相關政策體系還不完整,經濟激勵力度較弱,政策的穩定性和協調性差,還沒有形成支持可再生能源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目前我國新能源產業可以說是畸形發展,并沒有一個良好的模式和機制,使得企業可以較好的生存。
四、資金短缺、融資能力薄弱
由于新能源產業的發展處于低級階段,技術研發經費投入高,產品研發利用周期較長。與常規能源相比,成本偏高,效益較差。再加上新能源的投資方式和融資渠道比較單一,資金短缺、融資能力差將影響新能源的產品開發和規模化產業化發展。
五、成本不斷上漲
2008年以來對風電行業而言,成本壓力是不可忽視的,尤其對于盈利能力較高的成熟整機企業,其毛利率面臨下滑壓力;而成本漲幅較大但無成本轉移能力的子行業中的企業壓力則更大。如樹脂和玻璃纖維布占原料成本60%以上,而這兩者上游原料都是石油,油價持續上漲成本使樹脂業壓力不斷增加。
目前,1.5MW玻璃纖維增強環氧樹脂成本即使使用國內產品,僅樹脂一項每片葉片增加成本就將達到1萬元以上;若玻璃纖維布也同比上漲,則兩者成本上升1.5萬元以上,每套葉片增加成本在5萬元水平。因此對于原油上漲帶來的化工原料上漲,有必要引起足夠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