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發展成就巨大,但經濟發展帶來的高碳特征也十分明顯。目前,中國人均每年碳排放已超6噸,逼近歐盟和日本發展同期水平,部分發達地區人均每年碳排放超過10噸,超過歐盟和日本發展同期的最高峰值水平。中國大氣污染物排放中PM2.5的60%和二氧化碳的80%來自煤炭和石油燃燒,東部地區更是世界溫室氣體排放地圖上濃度最高地區之一,煤耗空間密度達世界平均水平12倍,單位面積二氧化碳排放空間密度達全球平均水平的6倍。對于中國,低碳轉型已非常緊迫。
縱觀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在處于發達初期時的人均碳排放增速均很迅猛,但當各國人均GDP達到2萬~2.5萬美元左右時,人均能耗及碳排放量就會得到有效控制,這些得益于各國的產業結構調整和單位GDP能效提升。發達國家的發展經歷證實,實現現代化并非要走高碳道路。
中國已對外承諾在2030年左右達到碳排放峰值,并開啟了以綠色低碳為支柱的能源生產、消費革命,其中化石能源的高效潔凈化利用對中國的低碳發展極具現實意義。目前,中國的能源結構以煤為主,而中國大部分煤炭消費被用來發電。煤電廠在脫硫、脫硝、除塵方面有了嚴格的標準和指標限制,但煤電如何降低碳排放依舊沒有被有效解決。
污染氣體和溫室氣體的排放水平均被降低才是完整意義的低排放。
在消費端,以電替煤、以氣替煤、以電替代石油、汽車用油等都是正確的方向。包括頁巖氣、煤層氣等在內的非常規天然氣和天然氣都是相對潔凈的化石能源。因此我們要在中國的一次能源結構中提高天然氣的比例。但是如果我們對自己的國情做定量的分析就會知道,我們進行很大的努力才能把現在一次能源中天然氣占到百分之五點幾提高到百分之十幾還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這是我們現在正在努力做的事情。
下面要說一說非化石能源是未來地球的主要能源。首先我們的水電比較成熟,現在在中國的非化石能源當中水電是主要的,大概可以對一次能源貢獻10%左右,非水的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陽能、風能、生物 質能、海洋能等在中國資源足夠豐富,也沒有原理性的障礙。2013年中國的水電、風電、光伏發電已經達到了一定規模的裝機,再過5年以后還會很迅速增加。
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對于減排溫室氣體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再生能源發展過程中還有些問題需要解決,現在也正在解決。上網率一方面要依靠智能電網,同時也要發展儲能技術包括物理和化學的儲能來解決這個問題,另外要同時發展分布式的用能方式,包括微電網以及不上網等用能方式,這些都是值得重視的。
將來用電的方式可能是智能電網和分布式的能源網絡以及儲能相結合的一個能源互聯網的方式,同時在非化石能源當中還有一個核能,也是未來可持續能源。現在中國核能機組已投運了22臺,超過了兩千萬千瓦,只占到中國電力的2.2%,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我想:安全的、穩定的、大規模發展核電是中國的理性選擇。未來的地球上,核能恐怕也是一個可持續的能源之一,我想未來的地球要倚重非化石能源,所以我們現在估計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要超過15%,而2030年國家已經宣布要到20%左右。2050年應該能到40%甚至更多。
低碳發展不僅僅是為了應對氣候變化,更是為了中國和人類的可持續發展。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義務和中國自身可持續發展的內在需求高度一致,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內外兩個大局是相互補充、相互支持的,能源的低碳轉型是一個全球的趨勢,也是全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在這方面國際合作空間非常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