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我國風電棄風率達15.2%,同比上升6.8個百分點,個別形勢較為嚴峻的省份甚至超過30%。
延伸閱讀
“十二五”第五批風電規劃:低棄風區的風電擴容 風電給火電讓路原因何在?
所謂“棄風限電”,是指在風電發展初期,風機處于正常情況下,由于當地電網接納能力不足、風電場建設工期不匹配和風電不穩定等自身特點導致的部分風電場風機暫停的現象。
資料顯示,我國棄風限電情況在2012年最為嚴重,接下來的兩年有所好轉。今年上半年,棄風限電形勢突然加劇,主要原因有:經濟增速放緩,電力需求下降,風電本地消納不足,加上外送通道建設滯后;項目建設規模高位運行,風電與火電項目建設規模都維持在高水平,增加了風電消納壓力。
任何產業的發展,都以滿足實際需求、增加有效利用為目標。目前,我國風電裝機容量已居世界第一。截至6月底,全國風電累計并網容量已突破1億千瓦,提前完成《風電發展“十二五”規劃》要求。比照“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將滿足中國15%的能源需求”這一現實目標,風電發展不僅要滿足自身行業發展需求、推動能源結構調整,也需著眼全局,將化解自身矛盾與適應經濟形勢變化密切結合。
其中,注重規模與效率,統籌好新建項目與電力消納市場尤其重要。
一方面,我國風電資源分布情況決定了,長距離輸電仍是未來一段時期的客觀選擇。近年來,雖然通道建設在加速,但是風電新增規模也很大,對于“棄風限電比例超過20%的地區不得安排新的建設項目”這一要求,并沒有落實好。
另一方面,主要用電地區的電力需求在下降。上半年,東部11個省份中,有2個省份用電量負增長,5個增速低于1.5%。與此相對應,東部地區所需要的“西電東送”用電增速也大幅降低。一位能源領域專家近日提醒說,“跨區輸電的需求增長量及其緊迫性、必要性都在進入一個新的轉折窗口。”
其次,風電和火電項目核準目前已下放至地方。如何科學研判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的用電形勢,統籌好傳統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之間的關系,是對地方政府的考驗。
今年上半年,火電利用小時同比大幅下降,但基建新增裝機規模同比增加,火電保持較大在建規模。事實上,“十二五”以來,我國發電機組利用小時已總體呈持續下降態勢。其中,火電更為明顯,從2010年的5300小時降至2014年的4700小時左右。
審批權限下放后,地方政府既要發揮好投資對穩增長的關鍵作用,也要著眼全局。對于目前已有的發電能力與未來一段時期的新增電力需求之間的關系,應該做到心中有數,主動調節建設節奏。因為,一旦電力項目出現“大馬拉小車”,不僅造成能源浪費,而且,發電單位能耗和污染物排放都會大幅增加。
此外,要處理好對行業進行補貼與拓展長遠空間的關系。靈活運用財政杠桿和價格機制,激勵行業主動提高技術水平、降低成本、提升競爭力,減少對補貼的依賴,才能使風電行業贏得更大更長遠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