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了解到,建設一個10萬千瓦的風電場,需投資大約7-7.5億元,設備投入占一半略多,收回全部投資需要8年左右時間。后期雖然收回了成本,但隨著設備老化,風電機組進入故障高發期,運維成本陡增,這將很大程度上稀釋風電開發商的利潤。
據一位相關人士透露,自去年以來,風電產業全面回暖,但風電開發企業盈利仍然不易。“前期有些項目,或是地方政府推動,或是出于搶占資源區考慮,經濟性并不好。”
“隨著我國風電整體裝機規模的擴大,中國風電已經進入到優化布局、提升質量的階段,這是就宏觀而言的,與之相對應的,具體到微觀企業上,就是要提高風電場發電效率,提升利潤,使風電能夠盈利,并且與傳統能源相比,具有真正地市場競爭力。”上述河北某風電場人士表示。
業內專家也表示,裝機容量的大幅增加并不能代表利用效率高、經濟效益好,風電并網率、企業盈利率這些指標更應重點考察。因此,發展風電要特別防止建設數據漂亮、利潤數據難看的狀況。
發電效率提升進入精細化階段
對于風電場而言,一是解決棄風問題,例如加快外送通道建議,這主要取決于外部環境,二是從風電場內部挖潛增效。通過降低度電成本,提升整個發電場的發電效率和安全可靠性,實現利潤持續增長。
當下,無論是風電開發商,還是風電整機制造商,抑或是第三方的服務商,其所有努力都指向同一個目標:降低度電成本,提升整個風電場的發電效率。
“而隨著大功率發電機組的普遍使用,現在很難簡單的通過提升單機容量來實現發電效率的提升,更大程度上要依靠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實現發電效率的精細化提升。”一位行業觀察人士告訴記者。
風電整機商龍頭企業金風科技在今年的中國(上海)國際風能展上發布的多款新技術,其著力點也都是提升整個風電場的發電效率。其發布的風機新品不再局限于單機的全面優化改進,而是結合以整個風電場為投資單位的一攬子價值提升策略,將國內風電場投資市場的客戶定制化服務商業模式提升到新的高度。
深圳某風電產業鏈企業的相關負責人表示,他們自主研發了“新型斜軸風力發電機”,其發電效率是同功率水平軸機組的3倍以上,該技術一發布,立刻引起了風電開發商的關注。“可見在當下,風電場對于通過新技術提升發電效率的濃厚興趣。”
主打“全產業鏈”的三一重能則在嘗試通過融合直驅、雙饋技術優勢的創新方法、智能化優化與集成控制,提高風機發電能力和效率。
而隨著大數據和能源互聯網的興起,風電場提升發電效率找到了新的抓手。一家服務于新能源行業的信息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大數據和能源互聯網在風資源選址、風電功率預測、風電場運維等諸多方面都能發揮重大作用,通過相關的數據系統,可以對風機健康狀況實時監測,有效降低整個風電系統的故障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