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風電材料設備網:相信大家還記得去年七月在北京召開的《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中國發布會,該報告其中涉及能源生產消費、生源結構調整、煤炭等傳統能源以及光伏等新能源的諸多數據信息。近日BP公司公布《BP2035世界能源展望》報告,此次報告中的數據定義都以《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為依據,其中截至2013年的歷史能源數據與2014年度《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保持一致。
BP 2035 世界能源展望(中國數據)
報告預計:
中國到 2035 年將超過歐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進口國,而其進口依存度從 15%升至 23%。
中國的能源產量增加 47%,消費量增加 60%。
中國在全球能源需求中的比重從 22%升至 2035 年的26%,而其增長貢獻了世界凈增量的 36%。
中國的能源結構繼續演變,煤炭的主導地位從當前的68%降至 2035 年的 51%,天然氣的比重翻倍至 12%;石油的比重保持不變,約為 18%。
中國的化石燃料產量繼續增長,天然氣(+200%)和煤炭(+19%)的增量超過石油的減量(-3%)。
所有化石燃料的需求均有增長,石油(+67%)、天然氣(+270%)和煤炭(+21%)占需求增長的 66%。可再生能源電力(+580%)、核電(+910%)和水電(+50%)也強勁增長。
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增長 37%,到 2035 年將占世界總量的 30%,人均排放在展望期結束時超過經合組織。
到 2035 年,中國經濟增長 220%,而能源強度下降50%,與 1990-2010 年期間的降幅(-52%)相近。
中國能源產量在消費中的比重從當前的 85%降至 2035年的 77%,使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凈進口國。
中國將在 2030 年前后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費國,在 2020 年代中期超過俄羅斯成為第二大天然氣消費國(僅次于美國)。
石油進口依存度從 2013 年的 60%(600 萬桶/日)升至 2035 年的 75%(1300 萬桶/日)--高于美國 2005年的峰值。天然氣依存度從略低于 30%(40 億立方英尺/日)升至超過 40%(240 億立方英尺/日)。
運輸行業的能源消費增長 98%。石油仍然是主導性燃料,但市場份額下降,從 90%降至 2035 年的 83%。天然氣的份額從 5%升至 11%。
電力行業的能源消費增長 81%,雖然煤炭仍然是主導性燃料類型,但其市場份額從當前的 77%降至 2035 年的 58%,而可再生能源(從 3%升至 13%)和核電(從2%升至 11%)的份額提高。
工業仍將是所有領域中最大的最終能源消費主體,但是其消費增速最為緩慢(+41%),導致其消費需求比重從 51%下降至 45%。
全球能源趨勢
全球人口和人均收入的增長支持能源需求的不斷增長

中國和印度是非經合組織增長的關鍵驅動因素,預計2013至2035年的年均增速為5.5%。到2035年,中國和印度將分別成為世界上最大和第三大經濟體,兩國共占全球人口和國內生產總值的約三分之一。
隨著中國的生產力水平趕上經合組織,預計其增速將從本十年的年均7%降至2025-2035年期間的年均4%。印度的增速放緩更具漸進性:從本十年的年均6%降至2025-2035年期間的年均5%。
以中國為主的亞洲發展中國家在工業化和電氣化驅動下的能源需求迅猛增長階段終結

這反映了以中國為主的亞洲發展中國家在工業化和電氣化驅動下的能源需求迅猛增長階段終結。經濟增長放慢以及能源強度*加速下降(經濟增長對重工業的依賴性降低) 對能源增速放慢的作用基本上旗鼓相當。
液體燃料
全球液體燃料供需平衡反映了轉變即非經合組織需求和非歐佩克組織供應增長的變化

需求增長完全來自非經合組織經濟體的快速發展。非經合組織的消費量到2035年達到約7,000萬桶/日 – 比2013年高出56%。經合組織需求在2005年觸頂,預計在2035年將進一步下降 (-600萬桶/日)至 4,000萬桶/日,達到1986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亞洲和中東推動液體燃料需求的增長最大的增長來自交通業,其后是工業

中國是世界需求增長的最大推動因素:增長700萬桶/日至2035年的1,800萬桶/日,超過美國的需求 (減少200萬桶/日至1,700萬桶/日)。即便如此,2035年的美國人均消費仍比中國多3.5倍。
機動車數量可能迅猛增長但能效提升限制燃料需求增長
致密油在近期仍是一個顛覆性因素但市場在隨后年份將重新平衡

石油貿易模式變化因為亞洲進口增長而美國實現自給自足

中國的進口需求增長一倍以上,達到1,300萬桶/日,占其石油消費總量的約四分之三。到展望期結束時,中國超過美國,成為液體燃料的最大消費國。
煉油廠面臨的挑戰包括替代性供應以及已經充盈的剩余產能

到2035年,中國的液體燃料需求增長700萬桶/日。如果遵照過去二十年的模式,中國的原油加工量將以相近數量增長,使中國以外的原油加工量增長在20多年內僅為400萬桶/日。
天然氣
非經合組織引領天然氣需求的增長電力和工業用氣量增加

非經合組織還提供了最大的供應增量而經合組織的頁巖氣增長最快

北美以外的頁巖氣加速增長,到2030年代將超過北美的增長(按量計算)。中國是北美以外最有潛力的國家,占全球頁巖氣增長的13%。到展望期結束時,中國和北美約占85%的全球頁巖氣產量。
液化天然氣供應必將陡增支持亞洲進口的增長

亞洲是液化天然氣的最大目的地,其在全球液化天然氣需求中的比重仍將超過70%。到2035年,中國成為液化天然氣第二大進口國(120億立方英尺日),僅低于日本(130億立方英尺/日)。
液化天然氣的增長形成更為多元化的天然氣供應對歐洲和中國都是如此

與此對照,中國的各類天然氣供應的產量強勁增長(年均5.1%)。頁巖氣是增長的重要推動因素(100億立方英尺/日,年均33%),大多數增長出現在展望期的最后十年。
盡管如此,中國的需求增長仍需迅速增加液化天然氣和管道天然氣進口(年均7.6%)。到2030年代,液化天然氣超過管道天然氣供應,成為中國天然氣進口的主導類型。
煤炭和非化石燃料
非經合組織的煤炭消費增速放緩而經合組織的消費下降

中國繼續引領消費增長(3.9億噸油當量),盡管其增速從2000-13年的年均8.3%降至2013-35年的年均0.8%。中國的煤炭消費在2025年觸頂,然后在展望期最后十年略有下降。
中國的煤炭市場份額下降因為該國轉用更清潔的燃料

電力行業的需求(年均1.4%)引領中國煤炭消費的增長,其后是工業(年均0.4%)。到2035年,這兩個行業占中國煤炭消費的97%。
所有行業的增長均大幅減緩,而2000-13年高峰期間,電力行業消費年均增長10%,工業消費年均增長7%。
作為能源類型的煤炭在中國所有行業的占比均出現下滑。在作為煤炭的最大消費領域的電力行業,煤炭的比重從2013年的77%降至2035年的58%,因為可再生能源和核電比重提高。煤炭在工業的市場份額下降較小,從59%降至46%。
因此,2013至2035年,煤炭在中國一次能源中的份額出現最大幅度的下降。盡管如此,2035年中國一次能源中的煤炭份額仍然最高,達到51%。
歐洲的可再生能源比重一路領先但中國是最大的增長來源

在歐盟以外,可再生能源繼續發展– 美國在2030年前沒有達到目前歐盟的可再生能源普及率,中國則需要更長的時間追趕。然而,2013至2035年,如果按量計算,中國將超過歐盟,美國也幾乎與歐盟持平。
核能和水電穩步增長其推動因素是非經合組織,特別是中國

中國將推動全球核電增長,預計年均增速為11%– 到2035年增加超過1萬億千瓦時。這是一個雄心勃勃的目標,基本相當于在今后20年內每3個月增加一座100萬千瓦時的新反應堆。
非經合組織還推動全球水電發展,預計中國和巴西分別增加4500億千瓦時(年均1.4%)和2500億千瓦時(年均1.9%)。非洲是增長最快的區域,年均增長3.8%,在展望期內增加1500億千瓦時。
關鍵不確定因素
非經合組織亞洲國家的未來發展路徑是能源需求不確定性的重要源頭

中國與印度的未來發展路徑是最大的不確定性源頭。我們的低國內生產總值情景假設中國和印度在預測期內的年均增速為4%,而基本情景中為5.5%。這還包括上述兩國較低增長對世界其他地區產生的貿易影響和其他溢出效應。
風險感知增強會產生重要影響對能源供需都是如此

對地緣政治風險感知的變化也可能引發導致能源需求和供應產生持久變化的政策選擇。歷史實例包括:法國決定提高對核能的依存度和美國批準跨阿拉斯加管道(兩者均發生在1970年代初期的石油危機后);以及中國為了推動經濟發展而接受不斷增加的石油進口(之前長期側重于維持自給自足的政策)。
中國的電氣化路徑對全球能源具有重大影響

中國電氣化的未來路徑是一個關鍵不確定因素。在過去十年里,中國的電力領域在全球能源增長中占近30%。在我們的基本情景中,中國的人均電力消費年均增長3.2%,到2035年達到7700千瓦時。
通過研究歐盟和日本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與中國2035年預測水平大體相當時 (日本為2006年,歐盟為2013年)的人均電力消費,可以構建基本情景的敏感性區間。
中國發電量增減20% (假設中國電力行業的燃料份額保持不變)將使2035年的全球能源需求產生上下2.7%的變化。這大體相當于兩年的全球能源增長,或日本的能源市場規模。
這對全球石油需求沒有影響,對天然氣需求影響有限,但對全球煤炭使用影響重大 (+/-5.8%),對核電、水電和可再生能源產生相似規模的影響,而對碳排放的影響為+/-1.6% (+/-7億噸二氧化碳)。
與去年《能源展望》相比的關鍵變化導致的能源總量凈變動極小

2035年,亞太化石燃料供應下調,主要原因是中國的煤炭產量增長放緩。
電力行業的煤炭消費下調,但基本被天然氣和可再生能源的上調抵消。大多數變動源自美國和中國的燃料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