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風電材料設備網:為推動智能電網建設,國家電網公司在過去幾年中在智能電網技術領域進行了很多探索和努力。總的來說,國家電網公司在智能電網技術領域的探索與努力取得了八個方面的重要成果。
一是解決了電磁環境與絕緣、無功平衡、過電壓控制、系統安全穩定性、重污穢、高海拔等一系列世界級特高壓技術難題,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二是研發適用于多種地形和氣候類型的新能源發電功率預測系統,預測精度達85%以上;掌握多時空協調的優化調度運行技術,大幅提升安全經濟低碳調度能力。三是直升機、無人機巡檢、輸電線路狀態監測等一批智能輸電技術得到廣泛應用,有效提高了輸變電設備運維質量與效率。四是開展了兩代智能變電站的持續實踐。大幅優化主接線及平面布局,構建一體化業務系統并深化高級應用功能,變電站智能化水平國際領先。五是配電自動化及故障搶修系統加速推廣應用,大型城市核心區年平均停電時間達世界先進水平。六是構建了全球數據處理能力最強、標準化程度最高、服務用戶最多的用電信息采集系統,有效支撐了智能用電服務的提升。七是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電動汽車充換電服務網絡,為電動汽車在我國的快速發展做好了充足準備。八是自主研制智能電網調度控制系統并全面推廣應用,建成世界上覆蓋范圍最廣、駕馭能力最強的電網調度控制系統,保障了復雜大電網的安全運行。
從上述成果可以看出,我國智能電網核心技術和裝備整體上已經實現了從“技術跟隨”到“技術引領”的跨越。國家電網公司組織研發的特高壓輸電技術和裝備填補了該領域的國際空白,靈活交流輸電、柔性直流輸電等技術打破了國外壟斷,大電網安全控制和變電站智能化等關鍵技術和裝備取得世界性突破,新能源并網、電動汽車換電等方面保持國際領先地位。
在智能電網背景下,用戶對服務內容、手段和方式有了更高期待,亟須服務從被動向主動轉變。智能電網豐富了電網的網絡經濟屬性,如何發揮智能電網的平臺作用,主動滿足用戶的新需求,是國家電網公司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
國家電網公司在智能電表及應用、電力光纖到戶、電動汽車、分布式電源接入、用能與能效管理、需求側管理等方面結合政策支持、社會參與情況,在商業運營模式方面進行了探索和嘗試。
隨著分布式電源、電動汽車逐漸增多,電網中電力流和信息流的雙向互動將不斷加強,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法律法規的日益健全也會有效促進智能電網與用戶的互動,這些均會對電網運行和管理產生重大影響。但在挑戰中也蘊含著無限商機,國家電網公司將與社會各界一起,繼續大力探索商業運營模式,改變傳統的電力營銷模式和服務內涵,不斷拓展增值服務,不斷提升優質服務水平。
智能電網是新一輪能源革命的基礎平臺,對能源革命具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推動作用。智能電網能夠友好接納和優化配置多種能源,實現大型能源基地和負荷中心的有效聯系,從而全面構建安全、高效、清潔的現代能源保障體系。新一輪能源革命將以能源互聯網為支撐,實現能源開發、利用、消費的智能化、互動化、全球化。作為未來全球的“能源互聯網”,智能電網將推動全球可再生能源大規模開發,推動能源結構清潔化轉型升級,推動全球可再生能源更大范圍、更高效率的傳輸配置,通過信息與能源的一體化融合,推動能源的綠色消費、個性化消費。
當前在建或者已建成的智能電網創新工程代表了國家電網公司智能電網未來的發展方向。這些智能電網創新工程更加重視能源的大范圍優化配置,更加重視新能源的接入和需求側的智能化,也更加注重融入到社會各方面以及公眾的生活之中。
國家電網公司智能電網創新工程從開始設計時,就是瞄準未來5到10年電網發展趨勢來考慮和規劃的,不但為推動新能源發展,實現各類能源資源的遠距離傳輸及大范圍配置,還為不斷提升電網的安全、經濟、高效運營水平,同時還想探索電網今后的服務模式是什么樣的。譬如,如何引導電動汽車用戶避開用電高峰期,合理選擇時間充電;采用更加靈活的激勵機制,鼓勵客戶錯峰用電;車聯網、物聯網等在智能電網如何實現等。我們不僅希望通過工程建設,破解智能電網建設的技術難題,更希望通過探索實踐,進一步創新智能電網運營的商業模式,研究未來智能電網新的服務形態,不斷提升服務質量。
暢想十年后的“智”時代生活,我們應該充滿期待和激情,我們的生活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就像互聯網剛剛興起時,我們很難想象今日電子商務、微信、各類移動終端、智能設備大行其道,互聯網經濟全面滲透至經濟社會多個領域一樣。
如果說要描繪出一幅十年后智能時代的生活場景,每個人都會給出他理想的作品,但我想有幾個元素會頻繁出現在大家的作品當中,可以粗略地為我們勾勒出一個輪廓。一是以可再生能源、儲能、能源互聯網、綠色建筑為核心構建的智慧能源(600869,股吧)系統為人們提供綠色、高效、經濟的能源服務。二是以智能家居、智能移動穿戴設備、家庭能源管理系統、無處不在的高速無線網絡為人們提供舒適、高效、具有智能感知功能的家庭生活服務。三是以電動汽車、無人駕駛、非接觸性充放電技術為核心的智能交通工具為人們提供便捷、安全、綠色的出行服務。四是以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為核心構建的智慧城市神經中樞系統為各類智能系統、功能、產品提供數據支撐。
作者單位:國家電網公司科技部(智能電網部)智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