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棄風限電現象集中于“三北地區”,其中蒙東是重災區之一,而蒙東地區棄風最嚴重、最能反映典型問題的莫過于呼倫貝爾。如今2014年已過,業界高度關注的棄風問題是否有所緩解?《中國能源報》記者日前帶著這個問題實地探訪呼倫貝爾,試圖以點帶面,探究新常態下棄風問題的最新變化,以及可能的解決之道。
我國棄風限電現象集中于“三北地區”,其中蒙東是重災區之一,而蒙東地區棄風最嚴重、最能反映典型問題的莫過于呼倫貝爾。去年4月,國家能源局下發《關于做好2014年風電并網消納工作的通知》,關于內蒙古的表述中亦特別提出呼倫貝爾,要求“在保障風電利用小時數不下降的基礎上,重點解決興安盟和呼倫貝爾市的風電并網運行困難”。如今2014年已過,業界高度關注的棄風問題是否有所緩解?《中國能源報》記者日前帶著這個問題實地探訪呼倫貝爾,試圖以點帶面,探究新常態下棄風問題的最新變化,以及可能的解決之道。
“棄風如棄油”
內蒙古擁有無與倫比的風電開發條件,在國家能源局規劃的“十二五”九大風電基地中,內蒙古獨占兩個——蒙西和蒙東。2011年初,內蒙古全區風電裝機突破1000萬千瓦,成為全國首個風電并網裝機突破千萬千瓦的省份,一時風光無限。但也正是從這一年開始,棄風從零星現象開始高速擴散,成為行業頑疾。
記者驅車穿行于呼倫貝爾市下轄的海拉爾、滿洲里、牙克石三地時,看見路旁的多座風電場在風力強勁的冬日無一滿發,目測停轉的風機占五成以上。在隨后的走訪中,記者發現實際情況確如所見,當地風電開發商,如華能、龍源、大唐、國華等旗下風場2014年利用小時數基本都在1000小時左右徘徊,最低不足950小時,最高限電比例高達55%。
整個呼倫貝爾地區的風電發展形勢同樣不樂觀。蒙東電網提供的數據顯示,呼倫貝爾地區風電總裝機容量71.27萬千瓦,2014年全區預計平均利用小時為1085小時,同比下降267小時。在此背景下,全線虧損基本已成必然。
“嚴重棄風限電之下,我們一座風場的虧損額就接近兩千萬元。”一家國字頭風電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現在就是過苦日子,我們做的減虧方案都是以三年為單位的。說直白點,就像曾經的光伏制造業,大家都在熬,看誰能熬過寒冬。”
痼疾難除,新的發展規劃卻已如箭在弦。此前國家能源局公開表示,“十三五”期間,國內風電新增裝機將達1億千瓦,其中,“三北”大風電基地5年內新增裝機6000萬千瓦。據了解,在呼倫貝爾地區,各風電企業在“十三五”期間規劃開發風電容量已近600萬千瓦,這些項目年平均風速都在7m/s以上,如不限電年利用小時數可達3000小時以上,但受制于羸弱的消納能力,目前都僅停留在項目前期階段,呈現出“因噎廢食”之隱憂。“這么好的資源,小水電都干不過它,卻都晾著不敢開發,真是棄風如棄油啊!”上述企業負責人不無感慨地告訴記者。
糾結的送出
蒙東電力送出的主要目的地是遼寧,但整個東北地區每況愈下的經濟頹勢根本無力支撐大量的電力送入。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前三季度,黑龍江的經濟增速僅為5.2%,全國倒數第一,遼寧的數字也進一步收窄至6.2%。
在外送需求疲軟且可再生能源配額制仍未出臺的前提下,目前風電在上網競爭力上明顯弱于火電,而東北核電的呼之欲出勢必將進一步削弱蒙東風電送出的內生動力。
值得注意的是,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在送出環節,伴隨著調度權由東北電網轉至蒙東電網,呼倫貝爾風電送出也被“莫名其妙”地卡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