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風電材料設備網:“綜合考慮經濟發展新常態特點,‘十三五’期間高耗能行業過剩產能將得到有效化解,產業結構和用電結構將得到進一步優化,第二產業用電增長明顯放緩,第三產業用電和居民生活用電將保持較快增長,2020年用電比重均超過15%。”日前,在國網能源研究院組織召開的中國電力與能源研討會上,有關能源電力供需形勢與能源結構調整話題成為與會領導和專家熱議的焦點。
當前,我國能源發展正處于深刻變革期。經濟結構調整、城鎮化發展對能源發展提出了新要求,能源環境問題特別是大氣污染及霧霾已成為全社會高度關注的問題,迫切需要加快能源結構與布局調整。大力推進新能源、分布式電源發展,積極實施清潔替代和電能替代,已經成為當前我國能源行業面臨的重要課題。
經濟新常態下應對能源消費總量控制
“經過30多年的快速增長,我國經濟增長動力已經發生顯著變化,近兩年經濟增速回落到7.5%左右。‘新常態’是我國人口紅利逐步減弱、要素成本快速上漲、投資邊際效益降低、高耗能產品接近飽和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預示著我國經濟增速、經濟結構和增長動力等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研討會上,國網能源研究院院長張運洲介紹道。
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所長張希良表示,能源與經濟社會發展相互影響的關系和機理是需要建模的,是需要深入研究的。他指出,經濟新常態對能源電力的影響體現在總量方面,電力需求呈中速增長趨勢;在布局方面,中西部地區用電需求增長加快。
根據國網能源研究院供需研究實驗室模型測算,預計2020年全國全社會用電量將達8萬億千瓦時左右,“十三五”期間全國用電年均增速將低于6%,電力彈性系數低于0.9。《2014年基礎研究年度報告》預測,“十三五“期間我國產業布局優化調整和轉移力度將加大,區域發展的協調性進一步增強,中、西部用電增速將高于東部地區,預計2020年東部地區用電占全國的比重為44%左右,較目前下降3個百分點,但仍是我國能源電力需求重心。
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的能源電力需求情況,張運洲提出,要實施能源消費總量控制,有效防治大氣污染和溫室氣體排放。“首先,要大力倡導節能,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尤其是煤炭消費量,倒逼中國供應結構的轉型。到2020年力爭一次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48億噸標煤以內。其次,散煤的集中高效利用,需要更多轉化為發電,提高電能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重。通過政策引導和經濟激勵,改變生產生活用能方式,減少煤炭分散燃燒,‘十三五’末電煤在煤炭消費總量的占比由53%提高至60%,是完全可行的,2020年以后可以進一步提高到70%以上,達到世界平均水平。”張運洲說。
加快電源結構調整促清潔能源發展
張運洲提出,水電和核電是我國電力結構調整的主力,“十三五”仍需要加快開發,特別是核電,要在“十三五”期間保持一定的開工規模,為后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由于“十二五”期間水電、核電開工不足,實現原規劃預期目標均有難度。而進一步加快清潔能源開發,確保完成新能源發電占電力總裝機容量的比重在2020年達到15%的關鍵,在于發展風電和太陽能發電。
“世界風電發展在整體上進入平穩增長階段,2013年風電裝機增速穩中有降,預計2014年將恢復增長勢頭,新增風電 裝機5000萬千瓦左右,同比增長超過30%。預計到2020年,我國風電的成本和價格將進一步降低到與煤電價格持平,基本具備與常規化石能源發電競爭的能力。”國網能源研究院總經濟師魏玢指出。
張運洲認為,太陽能發電的主要問題是大型電站多位于電網末端、聯網薄弱,外送消納困難。而分布式光伏則存在預期收益不確定性大的問題。解決的思路有:建立配電網的分布式電源滲透率管理機制,引導分布式光伏合理布局;加強適應光伏發電的系統靈活調節能力建設等。他預測,2020年太陽能發電1億千瓦的目標中,大型電站和分布式光伏將各占60%和40%。2020年以后,分布式光伏將逐步占據主導地位。預計到2020年,我國光伏發電度電成本可降至0.6~0.8元/千瓦時。
研討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史丹還分享了大數據在能源電力需求形勢的研判和能源的利用等方面發揮的作用。她指出,大數據不僅能為能源規劃和布局提供更精準的數據支持,還可以促進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比如把氣象系統的數據與全系統的發電機組數據結合起來,通過計算機計算提出風力發電的最優調度方案,可有效提高風電的消納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