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的煩惱
在快速成長的同時,中國風電產業也面臨著多重挑戰。多位參會代表在發言中指出,當前我國風電發展面臨著諸多掣肘,主要體現在:缺乏頂層設計和路線指引,事業發展導向性不夠明確;技術儲備及創新驅動不足,市場支撐后續乏力;區域格局規劃不明朗,并網和消納不暢。
史立山在會上透露,針對這些行業難題,國家能源局正在研究包括風電在內的新能源發展路線圖,著力從規劃、審批層面解決棄風限電等突出問題,同時加快電力運行管理市場化改革,通過擴大資源配置范圍、加快蓄能電站建設等手段實現電網跨區互補、多種電源互補,并抓緊研究以清潔能源供熱的相關扶持政策,實現電力系統的優化。
而對風電的直接從業者而言,骨感的盈利能力更是切膚之痛。
據記者了解,近年來,雖然風電機組價格有所下降,但受限電、CDM收益驟減等因素影響,風電行業整體處于微利狀態,特別是今年三季度以來,由于受到限電和風資源下降的雙重影響,全國風電虧損面高達50%以上。
從未來趨勢看,隨著優質風電資源越來越少,收益水平也會自然降低。與此同時,近年來地方各級政府、利益各方期望值普遍較高,各項補償、繳費等項目開發成本不斷攀升,加之未來幾年風電機組大規模出質保期,運維成本將大幅增加。在這些因素的疊加影響下,風電盈利能力更趨脆弱幾成必然。
在此背景下,李恩儀建議,要實現風電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完成國家風電規劃目標和節能減排任務,應繼續加大對風電產業的政策支持力度,保證風電正常合理的盈利水平,增強產業投資開發信心。
棄風限電仍無根本性好轉
參加研討會的政商兩界代表及行業專家一致認為,風電接入和消納是行業面臨的核心問題,而棄風限電依然是困擾風電產業發展的一大難題,特別是在風力資源稟賦突出的三北地區,棄風限電仍無根本性好轉。
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國家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中心稍早前發布的報告顯示,2014年上半年,全國由于限電因素而產生的“棄風”限電損失電量為91億千瓦時,全國“棄風”率約為10.5%,同比上升約0.5個百分點。
我國出現明顯的風電限電現象開始于2010年,隨著風電的快速發展,2011年、2012年限電量持續大幅增加,2013年以來形勢雖有所好轉,但局部地區限電依然比較嚴重。“今年受來風小的影響,棄風量可能會小一些,但絕對量少不了太多,特別是三北地區。”史立山指出。
與會專家建議從三方面著手,解決這個行業難題:一是按照全額保障性收購的法律規定,加強監管,掌握風電全額保障性收購的實際情況,及時向社會公布相關信息,督促解決限電問題;二是進一步加強風電開發規劃與電網規劃的協調,明確電網企業的責任,充分調動電網的積極性,確保風電項目與配套電網同步投產,打通局部地區送出瓶頸;三是在風電集中開發地區通過優化各類發電機組的協調運行、發展儲能技術、發揮跨區電網錯峰調峰作用等方式,提高電力系統的整體調節能力,滿足大規模風電并網運行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