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風電并網穩定運行和有效消納面臨的巨大挑戰,國網公司投入研發人員百余人,投入研究經費近4 億元。通過自主創新和協同攻關,采用“基礎研究、系統開發、試驗驗證、應用推廣”的技術路線,在風電功率預測、優化調度、試驗檢測、并網仿真方面取得了技術突破,形成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
研發并投運風電功率預測系統,實現了風電可監測、可調度、可控制。
風電功率預測是風電納入調度運行的基礎條件。中國風電發展迅速,歷史數據少,風電場地形復雜,氣候類型多樣;國外已有統計預測方法需大量歷史運行數據,基于微觀氣象學
的物理方法僅適用于單一氣候類型的平坦地形風電場,均無法全面滿足國內風電預測的要求。
通過深入研究風電功率預測理論與方法,提出了基于計算流體力學的物理預測方法,實現了對大氣運動過程的動態精細化模擬,解決了歷史數據少、地形復雜的風電場功率預測難題。提出了物理與統計相結合的預測方法,提高了預測方法的氣候適應性、預測精度和算法的普適性。根據這兩種預測方法,建立了多種預測模型,并給出了模型的選擇方法和原則,開發了國內首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風電功率預測系統。
目前風電功率預測系統已應用于吉林、江蘇、甘肅和新疆等16 個省( 區),預測容量超過5000 萬千瓦,在預測精度上達到或超過國際先進水平,且具有更強的普適性。通過預測將隨
機性的風電功率變為可信出力,替代常規電源參與系統電力平衡,可提高電力系統風電接納能力5% 以上。
優化調度計劃系統,確保風電最大化消納
大規模風電的消納是世界性難題,世界各國一直都在進行艱苦努力和探索,不斷開展核心技術攻關。中國風電消納問題尤為突出:一方面,風資源集中、規模大,遠離負荷中心,就地消納能力有限;而國外風電資源相對分散,80% 以上風電接入10 千伏以下配電系統,能夠就地消納。另一方面,中國風電集中的“三北”地區電源結構單一,抽水蓄能、燃氣電站等靈活調節電源比重不足2%,特別是冬季供熱機組比重大,基本沒有調峰能力;而歐美等國快速跟蹤負荷的燃氣電站及抽水蓄能比重大。風電的波動性和間歇性,需要電力系統有足夠的運行靈活性。
本項目提出了時序遞進的風電運行不確定區間調度方法,基于周風電功率預測,將風電納入開機安排,滾動優化火電機組開機,為風電消納留出最大空間。在滿足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約束下,實現了波動性風電在運行區間內最大化消納和系統運行安全。根據該方法,研發了風電優化調度計劃系統,解決了目前風電出力不能科學納入電網調度計劃、火電運行經濟性差、風電利用率低的問題。
風電優化調度計劃系統已應用于吉林、新疆、西北等多個電網,提高了風電受限地區的風電利用率10% 以上,是風電富集?。▍^)消納風電至關重要的調度技術支持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