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形成能源價格 而非模擬市場形成
記者:最近幾年,油氣價格調整引起的爭議非常多,發改委解釋是按照國際市場波動做出的調整。為何這樣以市場波動來調整的模式,反而爭議更大?
鄭新業:準確地講,當前的能源價格,特別是發改委的油氣定價機制,是一種模擬市場定價機制,根據國際油氣的成本價格,以進口原油的到岸成本為定價標準。看起來是依據國際能源市場的價格變化,但最大的問題是,這個價格是模擬的,能準確嗎?能比市場做得好嗎?全世界大多數國家都是市場競爭,為什么中國要設計出一套模擬市場競爭呢?發改委經常給出的理由是關系國計民生,所以要管。但問題是什么不關乎國計民生呢?政府來定價,實際上就是攬責上身。礦泉水也關乎國計民生,但是沒有人管,也沒見死人。當然能源價格定價機制改革可能要復雜一些。我覺得首先是油品進口權的放開,市場準入不改,后面的改革就沒有意義。價格是表象,市場準入是關鍵。中國社會可能沒有辯論的習慣,這樣的問題是需要多多辯論的。石油在美國不關系國計民生嗎?這就是個開放不開放的問題。我經常說,政府在這方面是種了別人的田,荒廢了自家的地。
記者:那么如何進一步調整油氣產業?
鄭新業:對于油氣產業,核心是開放準入。同樣是能源產業,煤價上漲就沒有多少人埋怨,因為市場有辦法對付問題。煤價已經從1998年的200元一噸,漲到2010年的1020元一噸,電廠并沒有擔心,繼續漲價就去進口。發改委管定價,典型的是種了市場的田,荒了政府的地。如果放開市場準入,放開進口權、生產、銷售,發改委干好一件事即可,就是反托拉斯。比如中石化、中石油壟斷了產業鏈的上游,那么下游就不該壟斷,現在所有的油氣市場零售都被擠死了。然后你又擁有了管道,把上游的油氣輸入擠死了。現在就中石油一家的上游管道,所有的油氣都要通過它,下游的輸入管道也得經過它,不然不行。為什么頁巖氣現在沒有人敢動?就算開發了,怎么運出來?賣給誰?又要去求中石油。如果放開市場,大不了自己想辦法解決。放開之后,發改委只要監控壟斷即可。比如處于上游的管道公司,必須獨立,對上對下都沒有利益。此時的主要監管標準就是“不準欺負人”。過去一段時間有聲音說要管道獨立,并且提出了學理解釋。我認為這不是空穴來風,兩三年內還是會獨立起來,天然氣占能源比重越來越大,沒有一個獨立的管道是不行的,否則中國的能源產業發展不起來。
記者:如此來看,要素市場扭曲非常普遍,那么應該如何調整?其中能源市場的調整對于解決要素市場的扭曲有什么意義?
鄭新業:要素市場價格扭曲非常多,勞動力成本、環境成本都沒有反映進去。我覺得很難講能源市場的建立與完善跟整個要素市場改革有多大相關性。但我認為,能源市場的大思路是比較清楚的。從電力體制改革出發,改革搞徹底,對于油氣市場是很好的借鑒,再把煤炭市場放在一起看,就很清楚了。電力、煤炭、油氣,能源市場就是這幾個項目。為什么說政府該做的事情沒做好?為什么說發改委種了別人家田,荒了自家地?市場準入放開,事情就很簡單。首先是市場形成價格,第二是負外部性監管,第三是普遍性的公共服務,決策邏輯就非常簡單。如果電廠競爭形成成本,大家都沒話說。如果認為電的成本太低,不利于解決污染問題,可以加負外部性,通過稅收杠桿調整,交環境稅、碳稅都沒關系,這取決于每度電的成本。能源采掘和生產造成的負外部性,可以想辦法復墾,辦法很多。但有一點必須注意,如果市場均衡價格是七毛錢一度電,那和政府沒關系,用得起就多用,如果貧困群體用不起,可以有其他辦法。如果認為太低了,沒有反映環境成本、二氧化硫、重金屬污染,可以稅收調節或加價。政府還有第三件事,市場出現了寡頭壟斷,要用反托拉斯法去管。簡單說,如果沒有反映外部性,由價格司去管,如果需要保護窮人、提供普遍化服務,那民政部去管,如果覺得需要消費交叉補貼,可以收補貼基金,就是普遍服務基金,這都可以。但要注意補貼措施導致的價格轉移,企業有很強的加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