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為了適應分散式風電的接入,對原有變電設備的改造也需要投入。分析人士指出,“類似于變電設備的改造費用,很可能也會攤到業主身上,而有些事情并非他們力所能及。所以,一方面需要政策鼓勵;另一方面則需要多方協調配合。”
從技術本身來看,與大規模并網不同,分散式接入也需要配電網、變電所等關聯方進行很好的融合。這些都需要去進一步摸索。當前,從研究的角度看也有不少制約因素。
在邢作霞看來,主要是示范項目較少,現實推廣比較難。為分散式風電做研究,剛開始需要更多的示范項目,國家應積極鼓勵示范項目,扶持其在全國不同的區域開展,這樣才能更好的掌握各區域不同的情況。
業內人士建議道,“分散式風電的發展,需要政府部門、開發企業、電網企業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才能實現共贏。”
壓縮煤電?
當前,分散式接入風電已被國家確定為國內風電產業重點開發的方向。國家初步規劃在“十二五”期間,分散式接入風電將達到3000萬千瓦的裝機規模。這將意味著,分散式發電將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與大規模集中并網風電一起將主導國內的風力發電市場。
國家能源局也已經規劃發展小規模、低電壓、近消納、直接接入配電網系統的分散式接入風力發電系統。在邢作霞看來,盡管當前風電市場出現了低迷,消納問題可能一時半會解決不了,但是國家依舊會一如既往地支持風電產業。
“此前,大規模的上項目導致現在的情況,想用1年時間來解決不太現實。電網的建設更嚴謹,更有部署性,所以需要時間。未來如果電網跟上來的話,風電只要合理規劃,有序發展還是一個很光明的產業。” 邢作霞說。
在分散式風電在爭議聲中,緩慢前行之時,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王仲穎提出了顛覆性的建議。“在國內風電并網消納,或者可再生能源發電并網消納難這件事情上,存在的關鍵問題到底在哪?”他反問道。
他認為,像蒙西電網將新增的電量都讓給了風電,盡管有一定的技術難度,但卻解決了很多問題。也就是說,清潔能源發電的比例上升了,傳統的煤電比例下降,這是電力結構調整的趨勢。
為什么不能壓煤電呢?“每年國內都有電量下達的計劃,2012年全國火電裝機評價年運營4950小時,在西方發達國家,一般煤電能年運行3000小時就不錯了,就算高了。如果煤電能讓出2000小時來,那8億千瓦的火電裝機,可以讓給8億千瓦的風電裝機做調峰。道理就這么簡單。”他說。
事實上,最早在歐洲煤電企業也不是心甘情愿的給風電讓路的。為什么給風電讓路呢?這就需要國家以法律的形式來約束電網企業,必須優先采購風電。比如,德國曾有電網企業拒絕接納風電,就受罰了,因為法律保障,必須優先采購風電。反過來火電企業也不能違法,火電企業非要發5000小時,同樣違法。如果還想在市場里分一杯羹,保持原有的利益,那就得想辦法改進技術。
在王仲穎看來,未來風電無論是大規模集中發電還是分散式發電,都與電力系統的發展方向息息相關。國家是繼續圍繞著以煤電為核心構建輸電網絡,還是以可再生能源的風電、太陽能等新型能源來構造輸電網絡,這些可能才是分散式風電能否順利展開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