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對能源安全、氣候變化與本地環境質量的關切下,提高波動性可再生能源在能源體系中的比重,成為世界各國的共同選擇。我國風力發電的發展經過較長時間的技術與經驗積累,從2005年開始迎來爆發式發展。在標桿電價體系的支持下,裝機容量連續多年翻番式增長,到今年底,裝機容量預計將達到8000萬千瓦。但是,在裝機迅速增加的同時,也暴露出很多的問題,最為突出的是風電的實際利用小時數與設計小時數差距較大,由于風電并網困難造成的“棄風限電”日益嚴重。風電的發展有容量而沒電量,可以說背離了其發展的初衷,造成了投資的巨大浪費,也給風電業主帶來并將繼續帶來巨大損失。這一問題的出現引發了很多方面的思考與解讀。
對風電接入電網的幾點共識
經過過去的實踐與經驗總結,人們對風電的特性認識的越來越清楚,并且形成了幾點共識,這些共識包括:
(1)風電接入電網需要接入成本,越偏遠的地方,其接入成本越高。
(2)不同于傳統的可控機組,風電的出力具有隨機性與間歇性,數值天氣預報為基礎的預測也總是有偏差的,這意味著風電接入電網,增加調峰備用需求,給系統運行增加額外困難,意味著更高的成本與調度難度。但是這種增加是程度上的,而不是性質上的。原有的需求波動也具有這種特性。二者沒有本質的區別。
(3)風電的補貼不是獎勵,而是創造對傳統化石能源(同樣包含大量補貼)的公平競爭環境。核電在研發試驗階段存在大量的公共資源補貼(有研究指出,從1974年到2005年,所有的公共R&D有半數流到了核電領域,在能效提高領域的支持還不如核能一項),火電的環境破壞成本并沒有納入決策框架,也相當于一種“隱性補貼”。
取消或降低“標桿電價”為時過早
目前,由于風電限電造成風電場利潤水平大幅下降,與此同時,受困于歐洲疲弱的碳市場,CDM收益也大幅下降。風電場的收益狀況很不樂觀。
政府政策的目標,是要取得較高的可再生能源發展目標,以及通過這種經驗積累以及需求拉動,促進產業的技術進步與成本下降,從而盡快擺脫補貼的狀態。但是,目前,標桿電價的改變是不合時宜的。對于風電業主而言,一個確定性的預期是至關重要的,它關系到企業投資需要的投資收益率的高低。要實現同樣的目標,如果政策穩定,企業投資收益的風險溢價就比較低,那么總體的成本反而可能是最小的。目前需要著力解決的,是增量成本如何通過擴大基金支持強度(比如提高可再生能源附加標準)來消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