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2年底,我國風電并網裝機達到6300萬千瓦,年發電量超過1000億千瓦時,風電成為我國第三大電源,一舉超過了核電。其中,國家電網公司調度范圍內風電并網容量5676萬千瓦,是2005年的58.5倍,年均增速達到78.8%。2006-2012年,國家電網公司經營區域內風電利用小時分別達到1917、2015、2004、1993、2095、1928、1903小時,與歐美等國大體相當。
近年來,國家電網公司在積極尋求各類方式,促進風電發展。2012年10月26日,國家電網公司向社會發布《關于做好分布式光伏發電并網服務工作的意見》;2013年2月27日,該公司又向社會發布《關于做好分布式電源并網服務工作的意見》。在消納風電上,跨區電網顯示出了強大的作用。2012年4月26日,蒙西電網風電日發電量占比達到28%,其中三分之一風電電量由華北電網吸納。2012年5月14日,蒙東電網風電日發電量占比達到72%,其中一半風電電量由東三省電網吸納。
“棄風”直指能源管理之疾
雖然我國新能源并網短時間內取得長足進步,但也應直面目前發展階段中存在的問題。就風電而言,根據國家能源局數據,2012年全國棄風電量約200億千瓦時,是2011年兩倍,棄風損失100億元以上;個別地區風電年平均利用小時數甚至降至1400小時左右。
對此,內蒙古自治區能源局局長王秉軍指出,如果將“全額保障性收購”進一步明確,實施風電上網配額制,比如規定電網公司全年消納的風電量要達到電網所有輸送電量的10%,那么,電網企業的任務就會更加明晰,也讓公眾有了評判的標準。而如今則是各方感覺都很委屈。王秉軍認為:“風電消納問題不是電網公司的問題,也不是風電企業的問題,而是一個國家政策層面的問題。”
據了解,所謂“棄風”現象,主要由三方面問題導致。
一是風電增長速度大大高于負荷增長和需求增長。據統計,“十一五”期間,風電并網裝機年均增長86%,“十二五”以來年均增長仍高達30%,市場消納能力卻遠遠滯后。
以吉林為例,2010-2012年,吉林風電年均增長22%,而負荷年均增長8%。到2012年,風電裝機達到330萬千瓦,比2010年增加110萬千瓦,省內風電消納能力為140萬千瓦,僅提高20萬千瓦,風電裝機達到省內消納能力的2.4倍,導致限電棄風愈發嚴重,2012年風電利用小時數下降至1420小時。
二是電源結構性問題,系統調峰矛盾突出。據了解,我國風電集中的“三北”地區電源結構單一,抽水蓄能、燃氣電站等靈活調節電源比重不足2%,特別是冬季由于供熱機組比重大,基本沒有調峰能力,而歐美等國快速跟蹤負荷的燃氣電站及抽水蓄能比例高。
三是局部地區電網相關建設滯后。“一方面,我國風電多在邊遠地區,在電網的末端和薄弱環節,電網改善需要時間。另一方面,電網建設周期比風電建設的周期要長,建設速度相對滯后。”國家電網公司新聞發言人、發展策劃部副主任張正陵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