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退休,青年接班,一代新人換舊人。這本是自然規律安排好了的,然而,行將報廢的風電機組卻面臨這樣的問題:20 年質保期,是光榮退休還是超期服役?
2013 年1 月26 日,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梁志鵬在“2013 年風能新春茶話會”上透露,國家能源局開始關注風電機組的以大代小、以舊換新政策。
4萬千瓦機組將到期
新疆達坂城某風電場就矗立著這樣一群“耄耋老機”。36 臺破舊斑駁的風電機組緩緩轉動,還有一臺已經躺在維修廠的手術臺上,4、5 個工人忙得汗流浹背,試圖延續這個垂危病人的工作周期。
工人們知道,他們的搶救費力不討好,即使能夠起死回生,但誰也說不準它還能工作多長時間?況且,老機組隨時面臨著二次、三次搶救,也許風電場耗費的人力、物力比所發電量還多,這還不包括機組倒塌、起火等重大事故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這批機組安裝于達坂城風電場一期項目中,是1991年從丹麥、荷蘭進口的,當時承擔了中國試水風電產業的重任。之所以選擇新疆,是因為其“三山夾兩盆”的有利地形。
當時的機組功率只有300 千瓦,還不到現在主流2000 千瓦機組的1/5,隨著后續引進的4 臺450 千瓦機組,總裝機容量約1 萬千瓦的達坂城風電場一期項目拉開了中國風電產業的序幕。試驗成功后,1995 年中國風電累計裝機容量增長了4 倍,達到了近4 萬千瓦。按照風電機組壽命20 年計算,在今后不到3 年的時間里,這4 萬千瓦風電機組將陸續面臨以舊換新的局面。
以新換舊的經濟賬
事實上,風電場業主樂于看到這個局面。用一臺額定功率1500 千瓦的新機組置換5 臺300千瓦的老機組,不僅在技術上沒有任何障礙,而且,置換之后的風電場將會賺錢更多。“這相當于提高了40%的發電量和收入。在達坂城,老機組的年利用小時數只有2800 小時,新機組則可達到3500 小時以上,再加上節省下來的維修費用,就能多賺一半。” 該達坂城風電場廠長告訴《中國能源報》記者:“如果利用5 臺風電機組節省下來的占地,還能再多裝3、4 臺新機組。”廠長當時說這番話時,似乎要拿出計算器來算算。
“除了經濟上的收益,風電機組的以新換舊也能避免倒塌、起火等無法預料的重大傷亡事故。” 該廠長補充道。
以新換舊的好處顯而易見,達坂城風電場已將想法上報到新疆公司及北京總部。然而,由于一系列條條框框的政策限制,本應是最簡單的更新換代卻舉步維艱。目前工人們能做的只是搶救老機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