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換代的困局
當風電場業主付諸行動時馬上發現,為幾臺老舊風電機組不得不走一次類似長征般漫長的繁雜手續。新疆發改委需要重新論證、立項、備案;電監會需要重新核發業務許可證;電網公司需要重新計算結算電量,甚至還要牽涉到國家能源局。
據悉,該公司每年都會有結束壽命期的風電機組。這意味著,他們每年都得跑一遍手續。然而,即使開發商愿意付出時間,這也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沒有一個部門愿意為幾臺風電機組增加工作量,況且,各部門之間又由誰來協調?”該公司新疆總經理向記者訴苦。
“我們已經為風電機組的以舊換新跑了一年多,結果成效甚微。”
事實上,以大代小最難以逾越的障礙是電價。一涉及到錢,問題就變得更加復雜了。
按照利潤最大化和效率原則,一臺300 千瓦老機組騰出的位置應由一臺1500 千瓦或更大功率的新機組替換。這意味著風電場將會增容,報批等繁雜手續暫且不提,重要的是,多發電量的電價怎么結算、誰來支付?
這種現象的產生,與中國特有的審批制度和相關風電政策有關。技術可行,經濟合理的改造項目因政策的限制而擱淺。
達阪城風電場是中國早期的試驗性項目,上網電量及電價由“老政策”單獨核定,新疆自治區全額支付。之后,為推動風電快速發展,又經歷了特許權招標電價階段。當風電建設在全國大范圍鋪開后,國家發改委按區域設立了四類風電上網電價,并規定一部分電費由電網公司結算,剩下的由可再生能源基金統一補貼。
“風電場增容后,所發電量必然會成倍增長,多發的電量是按老政策還是新政策支付?如按老政策,新疆電力公司需要多補貼,如按新政策則需要中央的可再生能源基金來補貼。”該公司新疆總經理一臉愁容:“現在是地方希望中央掏,中央希望地方掏。這個關系不是我一個小小的風電場業主可以協調的。即使地方和中央可以協調,一定發電量之內地方補貼,超出部分中央補貼,就會產生一臺機組兩個電價的現象。”
模糊的未來
這是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這又是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否則,每年都會有風電場被廢棄,并且被廢棄的風電場會越來越多,不僅文中的風電場會碰到這個難題,其他風電后來者都會陸續碰到。
據了解,該公司把遇到的困難與發改委、能源局、電監會及電網公司進行了溝通。新疆發改委最初給出的解決方案是“先往前一步一步做,探索探索。”、“遇到什么問題,我們再溝通。”在公司負責人鍥而不舍地溝通下,新疆發改委曾提出過一個參考方案:“先一臺一臺地改,一臺一臺地備案,當達到一定量后,再考慮統一報批。”而對于核心的電價問題并未提及。
當地電網公司和電監會對此也沒有給出答復,并且國家能源局也未制定出相關政策。
上述總經理告訴記者說:“大家都是第一次遇到這個問題,誰也不清楚應該怎么操作。或許,政府部門并不想因一個公司而突破既有的政策框框。”
目前,該公司風電機組的以大代小,只能在可以控制的范圍內,近乎“自娛自樂”地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