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源如東項目的施工都是自行完成。海上風電施工技術難題很多,針對不同項目采取不同措施,在行業發展初期,探索出的技術要留在自己手中。陸上風場安裝體系較為成熟,我們現在一般都是采用EPC的方式。”張鋼對記者表示。
毫無疑問,將關鍵性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隨著海上風電未來大發展,如東項目探索出來的一系列經驗都將為其以后項目埋下伏筆。
除了施工技術難題,缺乏施工基礎設施更是讓項目開展難上加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龍源電力與上海振華重工(600320,股吧)股份有限公司組建了江蘇龍源振華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建造了適合潮間帶和淺海區域施工專用船舶,并且從荷蘭IHC公司購入大型液壓沖擊錘。此外,龍源電力還定制了起錨艇、吊裝船、敷纜船等20多艘專用船只,基本把施工重要設備囊括在內。
在張鋼看來,龍源這么做和國內海上風電施工服務體系不成熟有關系。“近期我剛從德國和英國考察回來,在這些國家不僅僅是開發商有相配套的資源,還有專門的設備租賃公司為其服務,比如海上風電施工船都是由一家公司專門建造租賃給施工方。”
雖然做出了如此多的投入,在謝長軍看來,如東項目還是有利可圖。“我們做過測算,如果按照股本回報率(IRR)15%左右,電價應該0.8元,如東項目的電價是0.778元/千瓦時,相差不多。”
然而,未來隨著海上風場開發從潮間帶走向近海、深海,海纜投資成本增加不容忽視。“國內220KV海纜只有一兩家企業能做,依賴進口,也許過個一兩年能解決此問題。”
針對海上風場開發,龍源電力制定了“三步走”戰略——在小規模試驗和中等示范項目中摸索開發經驗,而后進入大規模開發。沿海區域的電力結構較好,又靠近電力負荷區,草原上的限電問題在海上并不存在,海上風電成為龍源電力近期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
早在今年5月,龍源電力傳出配股集資消息,龍源電力董秘賈楠松表示,配股所集資金,將有20%用于海上風電發展。
“海上風電整體利用小時數比陸地好,發展區域集中于江蘇、福建、浙江,電網建設非常成熟。‘十二五’期間,公司計劃建設1GW的海上風場,目前建成的僅為18.2萬KW,在未來三年,將投產80萬KW,項目主要集中在江蘇。”賈楠松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