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瀕臨黃海的如東縣城已寒風刺骨。早晨7時許,我們搭乘一艘漁政船開始出海之旅,不斷升高的海浪拍打著船的四周,船只在顛簸中航行了大約一個小時后,透過輕薄的霧氣,隱隱約約地看到遠處高達80米的巨型風機。
這是風機從戈壁灘、草原、荒漠走向大海的現實圖景。在幾乎國內沒有太多經驗可借鑒的前提下,作為我國最大的風電開發商,龍源電力將74臺共182MW風機樹立于這片如東縣環港外灘上。
相較于陸上工程的快速,安裝這些龐然大物花費了兩年多的時間。和摸索一臺臺海上風機安裝經驗一樣,龍源電力希冀通過一個個風場試驗摸索海上風電發展之路。“海上風電各式各樣的試驗都在做,風機質量及配置需要時間檢驗,我們要避免歐洲早期海上風電出現的一些問題。”此前,龍源電力集團公司總經理謝長軍在接受《能源》雜志記者專訪時如此表示。
“摸著石頭過河”
不僅對于龍源電力,對整個風電行業而言,這也是一次“摸著石頭過河”的嘗試。
龍源江蘇如東182MW海上(潮間帶)項目包括32MW試驗風電場和150MW示范風電場。2008年,龍源電力開始涉足海上風電,推進如東32MW(潮間帶)試驗風電場,該項目于2010年9月投產。在試驗風場獲得成功的基礎上,同年12月,龍源江蘇如東150MW海上(潮間帶)示范風電場獲得發改委核準,分兩期工程,一期工程100MW選用17臺華銳3MW風機和21臺西門子2.38MW風機,并與2011年6月開工,同年底投產發電;二期50MW工程選用20臺金風科技(002202,股吧)2.5MW,于11月23日投產發電。
值得一提的是,為后來大規模發展海上風電選擇更好的機型,32MW試驗風場共選用了8個廠家的9種風機機型,幾乎國內所有適用于海上風電的風機都被搬到了龍源的試驗場。
“選用這么多機型肯定會提高后期維護成本,不是商業運作的方式,不能按經濟指標算賬。龍源這么做的目的就是要摸清國內制造商水平,為自己也為國內海上風電行業探路。”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副總工程師易躍春如此評價道。
在靠近岸邊的升壓站里,一排并列的顯示屏上標志著不同時期投產的風電場實時監控畫面。其中32MW試驗場的16臺風機,顯示為藍色,每臺風機的發電小時數和運轉情況都備注在冊,并會定期做出排名。
這看似是一個十分“挑剔”的做法。“海上風機比陸上要求頗高,不但要能抵御大風,防腐蝕,更重要的是故障率低。因為其維護成本太高,大約占到度電成本的25%。”國電龍源江蘇海上公司總經理張鋼對記者說。據該公司人士介紹,在如東風場,龍源電力專門租用漁船運送維護人員,租金成本不菲。
除了選擇質量可靠的制造商,施工對龍源電力而言是一個更大的挑戰。不同于上海東海大橋項目,龍源江蘇如東項目主要是在潮間帶展開。潮汐受月亮影響,每天漲落兩次,第二天比第一天推遲一個小時左右,15天為一個周期。對于負責生產的江蘇海上龍源風力發電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沈啟海而言,掌握此規律至關重要。
“因為要在漲潮時移船運輸,落潮時坐灘施工,施工人員作息和工作時間根據潮位變化不斷調整。另外,施工船體龐大,移動緩慢,潮汐又處于不斷變化中,因而施工時間被拆散了,有效施工時間短而零碎。有可能差幾分鐘,就要等下一個潮位,工作進度就要耽擱一天。”沈啟海介紹說。
為此,施工隊專門摸索了一套獨創的施工方法,比如利用吊裝船移船的空隙進行單管樁附件的安裝,“移船”和“輔件安裝”兩道工序同時進行;在吊裝船移船時,在甲板上將電氣設備裝入底節塔筒完成預安裝,同時利用吊具,在甲板上完成機艙的組裝,然后在施工船移動至基礎樁時,一次性完成機艙的吊裝。
說起這些自己摸索出來的經驗,沈啟海頗為自豪。正是由于一個個待解的海上施工難題接踵而來,龍源電力選擇了一條不同于陸上風電開發的路子。
龍源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