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7年,國家啟動了首個海上風電示范項目——東海大橋海上風電項目。當時擁有海上風電技術的外資企業要么不參與投標,要么報價過高甚至有的企業報出1.3萬元/千瓦的價格,按照當時核準的電價,開發商無法承受。為此,開發商專門找到了國內幾家主要風機制造商,大部分企業判斷風險過大不敢接招,一向在業內比較膽大的華銳風電(601558,股吧)“吃”了下這個單子。雖然沒有參與競標,華銳卻贏得了東大橋10萬千瓦海上風電項目,為其提供34臺3兆瓦風機。
這是我國風機制造商在海上風機本土化上邁出的重要一步。在業內人士看來,盡管后來華銳因為風機質量問題遭人詬病,但正因為它的出現,拉低了國外機組的價格,才可能出現國外風電企業參與海上風電機組投標時6000元/千瓦的價格。
“現階段,國產海上風機大部分都是對陸上風機進行改造,甚至直接購買國外風機圖紙,未完全消化,就直接將風機搬到海上,將陸上風機根據自己的想象下海。”Martec邁哲華(上海)投資管理咨詢有限公司能源電力總監曹寅對《能源》雜志記者表示。
對此,運達風電營銷中心總經理斯建龍有同感。“開發商對于海上機組的選擇非常慎重,在陸上,制造商可以通過占領資源,以‘資源換訂單’的方式促進機組銷售,這一路徑在海上風電領域行不通。海上風機風險較高,運達風電從2010年開始研發5兆瓦海上風機機組,計劃在明年上半年推出樣機。我們會在浙江沿海進行低電壓、電能質量、性能等各方面的測試后再推入市場。”
“海上風機不但要能抵御大風,抗腐蝕,更重要的是故障率低。因為其維護成本太高,大約占到度電成本的25%。” 國電龍源江蘇海上公司總經理張鋼介紹說。
此外,風機如何牢固地樹立在大海中也是一項重要課題。目前,專用于海上風電施工的工程船舶和施工設備較為有限。由于當時缺乏相應的設備,上海東海大橋項目主要采用的是混凝土高樁承臺技術,后來的龍源如東項目主要采用的是單樁或者多樁鋼結構導管架兩種基礎形式?!吨袊L電發展報告2012》指出,盡管目前有中交集團、龍源振華、道達、南通盛東、武橋重工、三一重工(600031,股吧)等多艘近海風電施工專用船舶,和施工設備正在研制,但已建成投用的成熟裝備很少,僅有龍源電力引領的海洋水建和龍源振華公司建造的幾艘潮間帶風電施工專門船舶。
不僅施工復雜,還要把控施工時間。“相較于陸上風電施工,海上風電施工還有個窗口期概念,陸上風速只要低于一定的速度就可以開吊,海上不一樣,今天沒風明天有風,船出去又要回來,適合海上安裝時間只占全年的1/3,因而根據窗口期安排各項施工進度,否則延長施工進度,增加成本。” 易躍春介紹說。一般來說,由于海上吊裝難度較高,設備拼裝盡量在陸上完成。因而,相較于陸上風電,海上風電在設計階段就要物色好拼裝場地。
隨著大批新項目的不斷推進,海上風電必然從潮間帶走向近海、深海。在我國,還有一個瓶頸有待打破。對于離岸型近海風電比較適合的220kV海纜,國內僅有一兩家企業開始嘗試生產,基本屬于空白,110kV單芯海纜尚在研制階段。“走向深海,海底電纜投資必然增高。同時,國外像德國風電項目,離海岸線比較遠,都是在海上建好升壓站,通過特高壓直流輸電將電輸送到岸上。而在國內,海上升壓站技術還沒有實驗。”曹寅介紹說。
雖然遇到各種技術瓶頸,對于海上風電技術的探索已經如火如荼。“未來兩到三年,風電的發展規模會略有增長,其中海上風電和分布式能源在中國將具有很好的發展預期。”在剛剛召開的2012年北京國際風能大會上,華銳風電董事長韓俊良如此公開表示。
待完善的電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