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卡內基國際和平研究院中國能源與氣候項目主任涂建軍
內蒙古一半多的風電場是虧損的。數據顯示,內蒙古目前投產的94座風電場中,只有44座風電場的運行時間能達到每年2000小時以上,甚至還有13座風電場的年運行時間不滿1000小時。
虧損 讓企業變理智
虧損讓在內蒙古布局的風電企業開始變得理智。據記者了解,一些風電企業開始研究當地電網的接納能力,而地方政府也已經停批新的項目;一些民營資本開始選擇退場,風電投資的熱潮正在褪去。
“原本計劃拿出100億元投資的風電項目,但現在蒙西地區的用電負荷上不去,風電上網受限,估計三四年內也難有大的改觀。前幾年我們投了10億元開發了匯德風場項目,預計今年會,現在不準備繼續投風電了。”湘投控股內蒙古匯德風電駐呼辦事處主任王強的一番話代表了不少企業的心聲。
來自內蒙古能源局的一份材料顯示,目前,內蒙古96%的風電項目是由大企業開發。一些大型國企對于開發風電項目也開始變得謹慎。隨著風電場的增多,原本效益還不錯的風電場,現在的收益也大不如從前了。
“前幾年限電還不明顯,從去年開始風電場多了,規模大了,限電開始越來越多了。”隸屬于華能的內蒙古北方龍源風力發電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郭德才說道。
專家 解讀消納能力
企業的大規模虧損讓投資者變得理性,這股熱潮逐漸褪去。曾經風光無比的內蒙古風電投資前景也越來越不明朗,原因何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