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風電并網的四項核心技術:可預測、可控制、可調度和抗干擾性,中國電科院新能源研究所所長王偉勝坦言:“相對于我國風電發展的規模和速度,這些技術相對滯后。目前,風電場的功率預測和低電壓穿越功能實際上是部分具備。在可控制方面,屬于剛剛起步階段,現在大部分風電場沒有有功控制能力。按照標準,我們做過風電機組有功和無功調節能力檢測的只有15個機型,風電機組廠家沒有提供這樣的申請,特別是去年發生大規模的脫網事故以后,廠家把主要精力放在低電壓穿越,目前正在開展的只有10個機型。因此個人認為風電場并網技術應該是部分具備,正在提升。”
——優化電網調度水平。國家電網公司完善調度支撐體系建設,科學安排電網運行方式,建成國調、分調、省調一體化的風電運行實時調度監測網絡,建成覆蓋26個省,全國570座風電場的新能源調度監測網絡,實現了風電場電網互聯互通,在我國風電場還普遍不具備風電功率預測功能的情況下,主動開展風電功率預測技術的研究與應用,研發了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風電功率預測系統,建成國家電網數字天氣預報運行中心,目前風電功率預測系統已在15家省級調度機構布置,預測精度85%,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而能達到目前的消納水平,充分挖掘現有跨省跨區線路輸電能力尤為關鍵。西北、東北電網建設了風電功率自動控制系統,每5分鐘動態調整風電計劃,最大限度利用跨省通道輸送風電。
——及時分析比較。國網能源研究院設立專門機構,建立風電分析平臺,同步跟蹤全國和世界主要國家風電運行情況,及時分析比較,掌握風電發展最新動態和調度運行先進做法,持續改進風電調動運行的管理和技術手段。
國家能源局在7月份發布的《風電發展“十二五”規劃》中,提出我國風電2015年并網裝機容量達到1億千瓦、2020年達到2億千瓦這一更為宏偉的目標。雖然成長為第一風電大國,我國何時稱得上風電強國?人們再次將期待的目光投向國家電網。
舒印彪在促進風電發展新聞發布會結束時說:“風電消納的大規模儲能要靠技術進步,電網建設要靠加快發展,抽水蓄能要靠政策支持,大家共同努力,還有很多路要走。”(程洪瑾 艾江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