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南方海上風電的成立主要依托珠海桂山海上風電場新技術示范項目,該項目是2010年國家能源局首批海上風電特許權招標難產后新近批準的可以進行前期工作的兩個海上風電項目之一。
這個項目分198兆瓦海上風電場工程和海島智能微電網工程兩部分,項目總投資44.5億元,資本金約為9億元。其中,按照該項目資本金總額的10%,粵電力A等8家企業需出資9000萬元,其首期注入資本金600萬元,剩余資本金根據項目開發建設進度和資金需求情況,按照相應股權比例分批注入。
記者同時查閱了上述9家企業的相關資料,其中,南網綜合能源的控股股東為南方電網公司,且南網的五個網省公司也有參股,其他兩個參股股東為粵電集團和廣東省廣業公司,這兩個公司也是南方海上風電的參股股東。此外,國電電力發展股份有限公司隸屬五大電力集團的國電集團,大唐國際發電股份有限公司隸屬大唐集團,粵電力A由粵電集團控股,而華能是除廣東政府外粵電集團的唯一股東,占股24%,可以說粵電力A間接隸屬華能。
由此可見,該公司不僅擁有電網、而且具有三大電力的背景。同時,還有國內風機制造排名第六的明陽風電,南方海上風電不僅具備了全產業鏈,更具有了較強陣容的競爭“聯合體”。
全產業鏈背后
隨著這家“聯合體”公司的成立,其延伸出來的兩大熱點問題備受關注。一個是新公司為何專注投資海上風電,另一個是全產業鏈操作是否涉嫌內部關聯交易,導致不公平競爭。
目前,海上風電開發在經歷了2010年國家能源局首批海上風電特許權招標后,不僅第二批特許權招標沒有下文,而且第一批的4個項目也無一開工。
2010年,國家能源局推出我國首批海上風電特許權招標項目,總計為100萬千瓦,地址選在江蘇,其中兩個近海項目分別位于濱海和射陽地區,裝機各30萬千瓦,東臺及大豐則各有20萬千瓦的潮間帶項目。最后,多個聯合體中標此項目,其中包括華能新能源、中電投、魯能等多家公司。但此后,中標方無一開工建設。有消息稱,4個項目由于沒有拿到海洋局的“路條”所以兩年內都未能獲得能源局的審批。
然而,這些項目將面臨兩方面的風險,一個是根據去年9月國家能源局下發的《風電開發建設管理暫行辦法》,項目核準后2年內不開工建設,項目原核準機構將可按照規定收回項目;另一個是隨著用海位置的調整成本將有所改變,此前的招標電價需重新定價。
此后,鑒于首輪海上風電特許權招標的擱淺,國家能源局始終未開始第二輪招標。就本報記者了解,國家能源局近來批準了三個海上風電示范項目,但都屬于常規審批渠道,一個位于海南臨高縣,為大唐集團新能源6兆瓦海上試驗風機項目,其他兩個均位于廣東,一個位于湛江,另一個即南方海上風電負責開發投資的珠海桂山項目。“特許權招標是為了確定海上風電的價格,為能源局制定海上風電的上網電價做參考,常規審批的示范項目則更具實操層面。”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相關負責人對本報表示。
據粵電力A上述公告,該桂山項目經過投資經濟分析,預計該項目投資回收期約11年,內部收益率約8%。“收益是一方面,現在各風電開發商對于海上風電的態度基本一致,就是先跑馬圈地,將風力資源較好的地方劃歸轄下。”一位不愿具名的風電業內人士表示,“而成立專注于海上風電的具有全產業鏈的公司,更利于海上業務的整合。”
廈門大學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也對本報表示,“聚合全產業鏈,成立聯合公司開發海上水電,可以從內部降低成本,形成更具競爭力的上網電價,特別是電網的介入,可以解決風電并網的難題。”
然而,也有市場人士擔心,全產業鏈的加入或存在內部關聯交易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