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風電之歌的唱響,得益于新能源公司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公司成立以來,公司原黨總支部就始終堅持開展亮黨員身份、立宗旨意識、強黨員作用、樹黨員形象的創先爭優活動以及“我承諾、做表率、創佳績”的黨員公開承諾等一系列活動,涌現出一件件“一個黨員一面旗幟”的可歌可泣的先進事跡。
公司原黨總支書記、副總經理、紀檢負責人劉洪,是2008年4月從貴溪發電廠調來的女同志。2010年4月至6月間,她陸續組織相關人員對天湖山、十八排、魚牙嶂、武功山、九嶺山、屏山多座海拔千米以上高山的考察。作為公司領導的她,身先士卒。山下,喝農家水,吃農家飯;山上,自帶干糧充饑;上山,沒有路可走,就用鐮刀砍出一條路來。在爬魚牙嶂山嶺時,早上8點出發,直到晚上10點才下山。
曾榮獲中電投集團公司、江西公司多項先進個人榮譽稱號,有著近20年黨齡、新能源公司副總經理崔洪遠,他在負責工程建設期間,對大嶺風電場建設提出多項優化設計及施工方案,使該風電場從開工到投產發電僅用4個多月時間,不僅工程質量優良,還被上級領導稱贊為“安、快、好、省、美”的風電工程。他對老爺廟風電場場內道路及路徑設計提出改進和優化建議,節省耗料投資400余萬元,節省土方工程量7萬余方。同時,他還與同事們共同研究,積極提出優化建設和技術工藝方案,預計為該工程節省投資達一億元以上。
“要為江西風電建設事業樹立黨員形象!”這雖是一句口號,但卻銘刻在全體黨員的心中,落實在每個黨員的行動上。公司的黨員領導干部是如此,普通黨員也不例外。
被人稱為“有一雙隱形翅膀”的共產黨員、安生部副主任胡小華,他利用學到的知識,多次向設計單位提出風電機組電氣部分的變更與改造設計的建議方案。在建成投產的長嶺風電場采取場內10KV架空線全線增設防雷裝置的辦法,減少了風機非停次數,增加了機組可利用率,增加了發電量。據不完全統計,僅此項工程改造每年可增加發電量200萬千瓦時,累計增加經濟效益155萬元。此外,他與廠家商量還對風電機組塔筒門進行技術改造并加裝除濕機,增強了與外界的密閉性,提高了電氣元件絕緣度,使風電機組核心----交流器運行更加穩定。胡小華的好學鉆研之風為他攻關風電技術插上了一雙奮飛的翅膀。
年輕黨員楊國霖,公司現建成投產的四個風電場,他全程參與建設的就有三個。長期值守在工程建設第一線,他的婚期一拖再拖,直到他30歲才結婚??伤麩o法分享溫馨、浪漫的蜜月生活,新婚第三天就急匆匆地趕回工地,投入緊張的工程建設中。妻子十個月懷胎,他難有時間在妻子身邊陪伴、照顧,只有打電話問候、安慰。
公司的黨員人人都有一個動人的故事。在江西風電建設中,該公司黨員樹立了“一個黨員、一面旗幟”的良好形象。正是這種形象,激勵著一大批組織上雖沒有入黨,但稱得上思想已經入黨的干部、員工。
場址在星子縣的長嶺風電場副場長、二值值長劉菁,是公司首批運維人員中唯一的女性。她家住南昌,上有老、下有小。南昌距星子縣100多公里,每次去上班,一住就是七天。家務事無法做,照顧小孩、老人的事也顧不上。寂寞、孤獨的生活環境,可她默默一干就是四年。說到風電場的工作,那就更是艱辛。風電場地處雷電多發區,有一天晚上10點多鐘,突然雷雨交加。值班員打來電話:“集電二回線故障跳閘。”劉菁接到電話,立即趕到中控室檢查開關設備,查看保護動作記錄。雷雨過后試驗和分析判斷故障后,她二話沒說,換上雨衣,穿上雨鞋,拿著工具,打著電筒,就與同事們一道出去巡線檢查。車輛到不了的地方就下車步行,深一腳淺一腳艱難地走在泥濘的山間小路上。他們冒著小雨,仔細檢查一臺臺箱變、一根根電桿。等到查出故障、更換部件、恢復送電、風機重新旋轉后,渾身雨水、泥水的她才長長地舒了口氣,臉上露出愉快的笑容。
先后擔任磯山湖、大嶺風電工程的項目經理劉翼春,是一位肯吃苦、工作上追求高標準、高效益的人。為做好山地風電場“三超”風機設備卸貨和500噸汽車吊機的順利轉場,他認真思考,大膽提出合理化方案,創造了山地風場一天半吊裝完一臺1500型風電機組的全國紀錄。
風電建設中,公司的干部、員工用行動寫下了一份份“火線”入黨申請書,他們以思想入黨為先,與黨員同志齊唱了一首黨員之歌,它與風電之歌合湊出一首首優美、動人的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