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的蕭條已經打擊了眾多欲進入其中的資本積極性。據相關權威統計,2011年全年風電行業投資為829億元,同比減少208億元,降幅達25%。光伏投資盡管有所增長,但增幅明顯減慢。
而在PE投資領域,2011年僅有4家風電企業獲得累計8733萬美元的融資,同比下降72%。而2012年至今,尚未有風電企業獲得VC/PE融資。光伏方面,盡管2011年融資總額達4億美元,但2005年到2010年有24家企業實現IPO,但2011年僅為3家。
事實上,近年來一些新能源領域新貴嘗試IPO的熱勁經常遭遇資本市場的冷眼,其中一些還背靠大樹。在經歷數次下調發行價格后,華能新能源于2011年5月重啟赴港IPO進程,但直至其上市前一日,其發售股份仍未獲得足額認購。盡管最終如愿,但業內普遍認為這與華銳風電、金風科技等“捆在一起”的戰略投資者支持分不開。
“包括PE/VC在內的投資群體希望看到資本支出和回報率上有更明朗的預期,但現在來看,投資者們似乎已經對風電企業審美疲勞了”,一位國外投行的分析人士對記者表示。
上述青云創投人士告訴記者,他們目前也漸漸不再關注風電、太陽能等領域的投資,取而代之的是節能環保領域的投資機會。國家政策空前支持,官方預測投資規模可達數萬億元,這些誘餌已經吸引眾多PE/VC趨之若鶩。
盡管目前產業發展勢弱,但在投中集團分析師李玲看來,未來風電、太陽能行業也并非完全沒有機會。她認為,風電方面除了產能過剩的風電整機制造外,一些高技術零部件如風電變流器等還是存在一定的投資空間。光伏方面,光伏電池及組件領域處于產能過剩狀態,投資趨于飽和,而具有技術優勢的細分領域中則仍孕育著一定的投資機會。
非理性繁榮
在談及如何看待風電一年間河東河西巨變的局面時,闞治東對媒體歸結為,是政策形勢及行業發展遭遇瓶頸等大環境問題。
的確,風電和光伏產業去年所遭遇的鼓勵政策收緊、市場供需突變等一系列限制因素,已經大大影響了眾多項目投資回報預期。過去風電項目盲目上馬、市場需求持續加大的背景下,一個項目投資回報周期在一兩年,而今則需4到5年甚至更長,這顯然點中了PE/VC的死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