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風機正在旋轉的三葉片緩緩減速。脫網、著火、倒塌、齒輪箱漏油等事故頻頻發生,疾病纏身失去強勁動能的中國風機產業,再也帶不動原來的高速度,陷入質量危機困局。本刊記者 繆舢/文 2011年2月24日,甘肅酒泉風電基地84萬千瓦、598臺風機相繼脫網。脫網導致電壓大幅波動,波及甘肅電網,甚至威脅到整個西北電網。大面積脫網事故原因在于,已投運的風機不具備低電壓穿越能力。
有媒體這樣寫道,“酒泉基地的風機主要來自華銳風電、金風科技和東方電汽,還有少量由海裝風電、明陽風電和中國南車提供。此次事故中這6家廠商的風機均有涉及,脫網風機又以華銳風電、金風科技和東方電汽三家最多。”
不過,這一說法引起海裝風電的強烈反應。海裝風電董事長楊本新反駁稱不符合事實,“實際上,海裝所有的風機都具備低電壓穿越,在酒泉脫網事故的風機里沒有一臺海裝的。”
被誤傷的海裝風電極為氣憤,楊本新把公司的口碑、品牌看成海裝的生命。低電壓穿越前些年作為一個企業的標準提出,國家沒有強制要求每臺風機上設置低電壓穿越技術和相關裝備,至少需要數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的投入成本,因而真正實施的風機廠商極少。
但海裝在風機研制中就設計了低電壓穿越能力,盡管制造成本比同行高。海裝也不是沒有動搖過,特別是在整個行業緊縮價格大幅下滑之際。“我們有段時間討論成本的問題,有人提出來想把這一塊撤下來,反正國家和用戶都沒有要求,以此降低制造成本。”楊本新告訴記者,“最終討論的結果,從國家電網的安全和保證來講,必須具備低電壓穿越。海裝是中船重工的下屬企業,軍工出身,軍工講的是產品可靠性和品質。考慮到中船重工和海裝的品牌,我們寧可增加成本,也要使每一臺風機都具備低電壓穿越能力。”
海裝模式與歐洲一脈相承
海裝走過一條不同于絕大多數中國風機廠商的路,運用一種新的模式:不直接購買歐洲成熟的風機圖紙,而是根據中國特殊的地理、氣象等綜合環境條件,重新設計風機,與此同時嚴格按照歐洲廠商的標準要求風機質量。
嚴格地說,海裝模式只是在國內風機行業較為獨特,但在國際上依然與歐洲風機廠商發展路徑一脈相承。
“歐美的電網比中國電網強大、可靠、穩定,它們都要求低電壓穿越。當2006年海裝開始設計風機的時候,國內還沒有一家出廠風機具備低電壓穿越能力,但我們判斷低電壓穿越在我國是必然的技術趨勢,所以每一臺風機都設計具備低電壓穿越能力。”海裝風電總經理余紹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