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歐洲風電產業比中國早二、三十年,卻沒有發生過大面積脫網事故。除了低電壓穿越能力不具備外,更嚴重的問題在于,中國風機廠商基本上靠買來歐洲成熟的技術圖紙,在國內制造,快速淘金。但中國風區的氣象、地理環境遠比歐洲復雜、惡劣,溫差在零下45度到零上45度之間,海拔1500米甚至2000米以上,風區經常飛沙走石,狂風中夾雜沙子。照搬套用歐洲的技術標準制造出的風機并不適合中國國情,質量事故不可避免。
余紹清說,海裝的風機設計考慮的是中國特定綜合環境,經受住了惡劣、復雜多變的氣象地理條件考驗。
在歐洲,如果一個新的機型推向市場,要先經過樣機設計,樣機暴露出的問題最多;然后改進;再小批量生產;發現問題后繼續改進工藝;接著通過獨立的第三方測試,驗證是否達到整個設計的技術要求;最后大批量生產。余紹清說,“歐洲一個成熟的風機走過這個過程,大概需要4到5年。海裝一步一步,同樣把這個過程走完,沒有走捷徑。”
可靠的代價
然而,戰勝低電壓穿越困局,在用戶心中留下可靠、信任的口碑,海裝付出的代價卻是發展不快,遠遠落后于同行的尷尬境地。
海裝成立于2004年,經過兩年的設計、研制,2006年拿出樣機。2008年新增裝機容量排名20位之外,2009年上升到17位,2010年繼續攀升到國內風機廠商的第9位。每年跨越數個臺階,成長速度不可謂不快。
“依照海裝的技術實力,市場份額的排名至少要超過湘電、明陽,與東汽相當。”對此現狀,市場人士、華電輸變電成套設備公司營銷部夏翔不無惋惜。
有家排名領先的風機廠介紹成功經驗時歸納為:膽子大;看準了就堅定投資;技術圖紙買的歐洲廠商許可證;占領市場先下手為強。
用戶和同行普遍對海裝的評價是:“海裝的產品做得不錯,但就是走得太穩,膽子不大,冒險精神不夠。”
一年多前的中國風機廠商曾經日進斗金,大多以買來的圖紙進行大批量生產,你追我趕,我國迅速成為全球最大的風機制造國。而這個時候,海裝與火爆的市場保持距離,潛心研制整套新機型,在產品技術、質量上精益求精,錯過了市場最佳的發展時機。
等到經過數年混戰,風機市場的江湖確定,海裝雖然贏得了質量和所希望的口碑,代價卻是犧牲了發展速度,也就失去了市場份額。
但或許競爭格局從2012年開始改變,海裝裝機容量將加速,市場份額提升。我國海上風機投資大戰有望從2012年開打,海裝等來了一次超越競爭對手的絕好機會。
領跑5兆瓦海上風機
記者從海裝獲知,技術難度比陸地風機更大的5兆瓦海上風機將于11月份安裝于江蘇如東海面,這是國內第一臺安裝于海洋的5兆瓦海上風機,海裝擁有全部自主知識產權。
我國陸地風電資源主要集中在西部,而電力需求最大區域在東部沿海。東部沿海海面更接近于城市,海上風力發電比從西部傳輸過來的成本低。根據研究機構Pike Research研究報告,全球海上風電裝機容量預計會從2011年的4.1GW增加到2017年的70.1GW。6年增長17倍!研究報告還預計,到2017年中國海上風機裝機容量將會追趕上目前領先的英國和德國。
“海上風機實際上是一個海洋工程裝備,中船重工本身就與海洋工程裝備打交道,所有海洋工程專業在集團都有涉及,擁有深厚的海洋工程技術積淀。”楊本新對記者說,“你到海裝就會看到,在海裝工作的技術人才很多來自集團的各個專業研究所。比如集團下屬防腐研究所是我國防腐材料的理事長單位,我們作為集團下屬企業,內部可以分享最新的技術和研究成果。這是海裝的優勢,是其它風機廠商不具備的條件。”
中船重工現有28個研究所、48個制造企業,技術和產業鏈分布海洋工程裝備各個方面。針對海上大功率風機的科技攻關,中船重工挾各個相關技術力量鼎力相助,國家科技部也把海上風力發電工程技術中心設在海裝,楊本新任技術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