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偉明:我國首輪100萬千瓦海上風電特許權項目招標的揭曉,標志著海上風電進入規模開發階段。
建設海上風電場是目前國際新能源發展的重要方向,也將是我國風電產業發展的“方向中的方向”。預計到2020年風力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3000萬千瓦。對于海底電纜來說,其在海上風力發電及輸電上的應用擁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由于海底電纜工程被世界各國公認為復雜困難的大型工程,從環境探測、海洋物理調查,以及電纜的設計、制造和安裝,都應用復雜技術,所以至今海底電纜的制造廠家在世界上依然為數不多。我國應用的高壓海底電力電纜目前大部分仍然需要進口。
據測算,2010年我國海底綜合電纜的供需缺口在3000千米左右。而我國目前能生產海底綜合電纜的企業僅有少數幾家,年產能約為1500~2000千米。
在海底電纜技術上,國內的技術水平還不能與國外同行相比,特別是制造220千伏及以上電壓等級光電復合海底電纜、海底交聯電纜技術目前國內處于研制階段,一些深海和石油平臺用的高技術含量產品國內也只是處于接觸階段;一些特種海纜技術更是知之甚少,我們要走的路還很遠。
我國是一個海洋大國,擁有300多萬平方千米的海域和18000千米長的海岸線,沿海分布有6000多個島嶼,在淺海大陸架蘊藏著豐富的海底油田和天然氣,沿海又是我國經濟發達區,國內沿海島嶼發展急需用電,由于建設電站成本高、周期長,再加上燃料供應困難等因素,故此,對中小型海島的供電、通信需要通過大長度光電復合海底電纜來解決。
各電纜生產企業如能抓住機遇、自主創新,利用自己有利的條件發展有優勢的海纜產品,不但能夠在國內市場占有一席之地,也很有可能充分發揮國內成本優勢,進軍國際市場。
記者:國家對于超高壓、特高壓、智能電網的投入,無疑為線纜企業打開了新的產品空間。您感覺企業在這方面的主要作為會有哪些?
施偉明:現在國內電線電纜企業已面臨一個可以快速發展的時期,這與我國經濟社會、國防、能源等領域的發展都是息息相關的。
國家計劃讓4億農民進入城市化生活,使我國的新農村建設、農村城鎮化進展迅速。如每年1500萬農民進入城市化生活,相當于國家每年增加一個上海市的建設,這需要相當大的電力支持,也就更需要大量電線電纜用量。
國家電網公司(以下簡稱“國網公司”)要求落地率要達到60%,而經過評估,目前我國電網的落地率不足30%。
8月12日,國網公司公布到2015年建成華北、華東、華中(“三華”)特高壓電網,形成“三縱三橫一環網”。同日,國網公司宣布世界上運行電壓最高的1000千伏晉東南—南陽—荊門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工程已通過國家驗收,這標志著特高壓已不再是“試驗”和“示范”階段,后續工程的核準和建設進程有望加快。未來5年,特高壓的投資金額有望達到2700億元,這較“十一五”期間的200億投資,足足增長了13倍之余。國網公司的目標是到2020年建成以“三華”特高壓同步電網為中心,東北特高壓電網、西北750千
伏電網為送端,聯結各大煤電基地、大水電基地、大核電基地、大可再生能源基地,各級電網協調發展的智能電網。
目前我國主要還是火電及水電,新能源發電有10%的比例增長空間。未來幾年,中國的風電、核電、太陽能、海能、垃圾焚燒發電應用應該是巨大的。而這一塊的輸送市場也將有大量需求。
超高壓、特高壓、智能電網加速發展的大背景,將給多分裂、大截面導線以及新型耐熱和擴徑導線、低噪聲導線、特高壓電力電纜(聚丙烯薄膜復合木纖維紙、絕緣充油電纜與氣體絕緣管道電纜)及特高壓交聯電纜附件帶來良好的機遇及挑戰。但特高壓工程是世界電網建設領域最尖端的技術,對電纜的質量要求將是嚴上加嚴。
有資料顯示,近年來我國在推廣使用高效節能電力電纜方面與發達國家和國際先進水平相比差距明顯,在很大程度上是與使用高效節能的材料和采用新技術有關。因此,大力推廣應用高效的新材料已成為電線電纜行業能否持續快速發展的當務之急。
對線纜企業來說,這將是一場技術水平和采用新工藝材料的拼殺和較量。
記者:所有企業都在注重自己的產品質量與售后服務。您認為這與企業利潤是否有平衡關系?
施偉明:只有優質的產品、合理的價格、良好的售后服務才能吸引顧客。這才是市場不變的定律。
將“用戶滿意、員工滿意、社會滿意、投資者滿意”這一目標,作為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立足點,只有達到多贏,自身才能獲得更大的利益。也只有通過誠信管理與特色服務,才能達到社會的滿意與客戶滿意。
要加大管理力度,在生產中運用先進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工具,使投入與產出比最大化,來贏得投資者的贊同。特別是我們對市場的超前預測和準確把控,使投資者對我們的工作更放心。
注重質量和服務要充分體現在我們工作中的每個環節,從而更好地提高市場占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