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斷創新,不斷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不斷作出改變,以適應新的任務和環境,這對任何一個企業家都再正常不過的事,放到劉振亞身上,卻招來了無數的非議和質疑。這些年,反對者竭力要把他“圈”在原地;而雄心勃勃的他,總是旁逸橫出……
58歲的劉振亞留給公眾的印象相當模糊,又無比鮮明。一方面,除了標準的官方報道,這位國家電網公司的掌門人幾乎很少接受媒體采訪,偶爾出現在鏡頭前的他,也不過三言兩語,人們僅能從他的外貌以及一口帶有濃重鄉音的普通話推知,國網老總是山東人。在這個企業家紛紛明星化的時代,他似乎刻意拒絕鎂光燈的照耀,以至于我們對他個人的了解,基本就限于一張粗線條的履歷表;但另一方面,通過他領導下的國家電網公司,或者說由于這家公司已深深打上了他的烙印,他又間接地表現出鮮明的個性,“鐵腕”、“強勢”、“精力旺盛”、“野心勃勃”……媒體常常用諸如此類的詞匯來形容他――因為自2004年上任以來,他就執意頂著漫天的爭議,推動國家電網這個“巨無霸”轟然前行。
至少從經濟上看,他干得不錯。國家電網公司已連續六年獲得國資委經營業績考核A級,其在世界500強企業中的排名也由2004年的第46位上升至2010年的第8位,殺入了十強。雖然其盈利水平一直不高,2009年甚至還虧損了23.4億元,但似乎也情有可原:按照國家電網方面的解釋,去年火電上網電價提高而銷售電價沒有同步調整,以及電網企業墊付脫硫加價補貼資金增加,是造成虧損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說,是政策性虧損而非經營性虧損。然而外界卻不買賬。一家網站在“你認為國家電網為什么虧損?”的在線調查中,僅設置了兩個備選答案:A。由于經營的項目過多;B。由于員工的收益過高。
某種程度上,這反映了時下輿論對國家電網所持的批評立場,甚至已經到了不用討論的地步。當初,恐怕連劉振亞也沒有充分估計到,伴隨著國家電網的一路高歌猛進,非但鮮有鮮花與掌聲,竟致于質疑、指責和抨擊之聲四起。一種對壟斷的恐懼、不安,夾雜著利益相關者的不滿開始在公眾與媒體中以不可抑制的速度蔓延;再加上一直以來人們對電力行業高薪的憤妒,以及公眾心中至今仍揮之不去的“電老虎”的形象,構成了國家電網當前所處的輿論環境。它先是被描述成躺在壟斷的溫床上,閉著眼睛就能賺錢的“寄生蟲”;然后當它顯示出做強做大的企圖時,又被比喻為“弗蘭肯斯坦式”的怪物,遲早要毀滅自己和自己的創造者。在一片棒殺聲中,作為企業的國家電網和作為企業家的劉振亞,面目漸漸變得扭曲起來。
國網之“難”
那么,應該怎樣認識國家電網公司?除了一邊倒的批評和質疑,我們似乎也應該聽聽國家電網的聲音。
2006年,劉振亞曾向媒體作過一番被稱為“訴苦”的說明,這大概是迄今為止他對輿論的惟一一次“公關”。他說,國家電網是“中國最難經營的企業”。理由有四:第一,它是中國安全壓力最大的企業之一。因為無論鐵路、石油石化還是煤礦,如果發生問題都是一段路、一個廠或者一個礦,都在一定的范圍之內。而如果電網出事,范圍和后果都要超出想象。2003年的美加大停電令五千萬人陷于黑暗之中,教訓就異常深刻;第二,國家電網公司有150萬人,而且這支隊伍職工分類多,有直屬的,也有代管的,還有農電工問題,各種矛盾交織在一起,穩定的壓力很大;第三,經營壓力大。國家電網公司是資產最多的央企之一,但利潤卻比中石油、中移動差很多。而單靠加強企業管理、提高效率來提高利潤,又不可能是永遠挖不完的金礦;第四,在公眾心目中,國家電網總是和壟斷聯系在一起,而只要是壟斷,似乎就應該批判和否定,從而給國家電網帶來了巨大的輿論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