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看好國內新能源市場的巨大潛力,十一科技逐步將業務擴展到新能源的投資開發領域。賈峻稱,十一科技邁出的這一步,既是對自身技術實力的力證,也是給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添磚加瓦。
《風能》:您能否談談十一科技為何選擇進入新能源投資開發領域,以及目前已開展的相關業務?
賈峻:十一科技作為中國少數資質齊全的高科技工程設計院之一,早在2009 年就對新能源的發展做出前瞻性的判斷,開始在光伏發電領域提供從項目申請、實施方案、設計到工程總承包的全過程服務,在業內取得了有口皆碑的成績,并考慮將業務延伸至風電領域。
憑借在新能源領域積累的經驗和資源,十一科技在2014 年做出了向新能源投資發展的戰略轉型,涉足領域從最初的設計施工向投資開發傾斜,正式進軍新能源投資領域。我們對此做過慎重考慮,一是看到中國清潔能源占比逐年上升,國家給予的重視越來越大,盡管光伏和風電都受出力波動、并網消納難等制約因素的羈絆,但是從治理霧霾的現實需求,以及國家能源結構調整的長遠需要來看,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顯得重要和緊迫;二是看到中國目前的新能源發展態勢十分強勁,投資熱情高漲,我們堅信新能源發展的勢頭不可阻擋,也從企業自身的盈利角度,對新能源的投資回報率做過可觀的預算評估。
以光伏領域取得的既有成功經驗為切入點,十一科技向風電市場的邁步也就不會盲目前行。我們專門成立了投資開發部門,重點放在風電場和光伏電站的投資建設,尤其是投資開發的前期工作上。流程包括尋找資源、協調政府關系、完成簽約、申請相關手續等。其中,相關手續的辦理是最關鍵的一環。因為從資源的圈定、到簽約的完成、再到最后的建設施工,需要向水利廳、安監等部門申請十多項手續,最后以拿到能源局、發改委的核準文件作為前期工作的結束。除了開發資源,我們在投資方面,也會選擇一些合適的風電場或光伏電站進行直接收購。
《風能》:十一科技作為風電行業的后來者,在開發風資源等方面是否會沿用其他風電開發商的方法和經驗?
賈峻:對于風資源的開發,十一科技最初也是沿用其他開發商最原始的辦法——“掃縣”。對于資源、地形復雜的南方地區的風資源開發,我們需帶領團隊和車隊奔赴現場,與當地民眾、干部溝通交流,劃定風區,由向導帶領進行實地考察并打下坐標點,最后由技術人員將坐標打在地形圖上,結合山形、經驗判斷是否樹立測風塔。這種方法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即使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也不能完全肯定該風區的開發價值,除非所劃出的地形為明顯不符合開發條件的地形。如果劃定的地形處于一種模棱兩可的情況,就需要開發商根據所需承擔的風險進行決策。因此,這種尋找資源的傳統方法既費時又費力,成效也欠佳。用這種方法在南方復雜地形上樹立的測風塔中,有三、四成的測風塔數據達到預期目標值,就算相當高的成功率。
為了規避這些不足,十一科技選擇和遠景合作,借助其格林威治云平臺提高資源預測的準確度。操作方法簡便易行,只需登陸系統輸入相關區域坐標,云平臺就可計算出此范圍的風功率密度、風速、風能玫瑰圖等數據,甚至還可給出布機的建議點和預估電量等參考數據。根據云平臺算出的結果,我們的技術人員再去實地考察,目的性就會非常明確,考察的重點更多會放在建設條件等事項,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立測風塔的成功率。經過我們的驗證,格林威治云平臺給出的數據是比較準確的,給我們的前期工作帶來很大幫助。
《風能》:十一科技在風電業務的發展戰略上,是怎樣規劃的?
賈峻:十一科技在風電方面總的發展戰略概括來講,叫“南北齊飛,各有側重”和“兩個相結合”,具體來講,就是在北方主做風資源的儲備工作,南方則側重與項目合作商進行成熟項目的合作,南方和北方相結合,合作與開發相結合,共同發展。
我個人認為,未來北方還是風電的主戰場,因為北方的資源和建設條件是南方不可比的,限電和送出問題總會得到解決,風電的發展最終還會回歸北方。因此,十一科技在北方的發展策略就是圈定資源進行儲備,而且與南方相比,北方的風資源又相對好找。風電的開發過程比較漫長,從找資源、和當地協調、立測風塔收集數據,到最終拿到路條、核準,期間至少需耗費二年甚至三、四年。我們的考慮是,按部就班地走完所有的程序,北方的限電送出等問題,可能在這么長的時間段內就會有所改善甚至得到解決。不在北方搞收購也是因為北方的限電問題嚴重、以及對早期風電機組質量的擔心。現在南方風資源的爭奪比較激烈,開發商們不是看重南方的資源優于北方,而是受北方送出條件的限制,不得已而轉戰南方。因此十一科技在南方就主做收購電站的工作,但是收購有其自身的不可控性,比如如何衡量所收購電站質量的優劣,所以我們也盼望業界能出現好的第三方服務商來幫助我們做一些評估之類的事情,協調我們對收購工作有更好的把控。
《風能》:十一科技未來有沒有其他的業務拓展意向?對于風電行業未來的可持續發展,您又有哪些建議和期望?
賈峻:目前,眾多的市場參與者都很看好風電運維市場蘊含的巨大潛力。十一科技也在著手籌備運維公司,也想涉足這個市場以謀求更大商機?,F在很多風電開發商的運維工作已經非常專業化,不僅能夠提高機組的發電量,而且可以保證機組的穩定運行,我們對此也進行過相關的參觀學習。十一科技未來的計劃是先建起自己的風電場,運維好自己的風電機組,以自己的進步為契機,熟練操作后再去運維別人的風電機組。
對于行業的未來,我認為還是要趨向精細化發展。中國風電行業在很長時間段內,一直處于粗獷擴張階段,這種模式已逐漸不能適應未來。因此,由粗放式向精細化發展的定位轉變是必不可少的?,F在很多開發商選擇轉戰南方,然而,南方的建設條件復雜,越往南,風越小、地形越復雜、人居關系越緊張,再加上南方地少樹多,要開發風場就要考慮對當地環境和水資源等的影響。在考慮如何做好環保工作、減少對當地生態的破壞方面,未來開發商還需做得更加精細。再一個是風電場管理的精細化,比如風電機組的排布需要考慮尾流影響,而精細的計算可以讓風電機組在不受尾流影響的情況下,排布更加緊密,這樣不僅擴大風場規模,能夠最大化的利用資源,對當地的環境影響也會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