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全球能源安全智庫論壇2014秘書長劉強、新加坡能源市場管理局國際關系署署長吳國才
6月16日至17日,第三屆全球能源安全智庫論壇在京舉行。論壇宗旨為推動全球智庫在能源安全方面的研究與學術交流,傳播可持續發展理念,搭建溝通平臺,促進各國能源合作與政策協調,提高全球能源安全。圍繞這一主題,在論壇期間,《中國能源報》記者專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能源研究室副主任、全球能源安全智庫論壇2014秘書長劉強與新加坡能源市場管理局國際關系署署長吳國才。
未來區域性融合是大趨勢
中國能源報:此次在北京舉行的全球能源安全智庫論壇,以及將于10月在新加坡召開的第七屆新加坡國際能源周,都重點關注“共話能源安全、構筑能源橋梁”這一主題,區域融合似乎已成為世界能源產業發展的一大趨勢?
劉強:全球能源安全智庫論壇現已辦成類似俱樂部的形式,我們希望這個論壇今后能為中國和世界能源安全做出更多貢獻。我們可以深入討論各種問題,不代表政府觀點,然后各自與本國管理部門溝通、討論,并予以落實。經過3年,全球能源安全智庫論壇影響力越來越大,越來越能發揮實質性作用,而不僅限于撰寫報告。
未來區域性的融合是一個大趨勢,亞洲也應該朝這個方向發展。去年論壇的主報告有一個建議,即四個區域性能源共同市場的建設——東南亞共同市場、東北亞共同市場、中亞共同市場以及北太平洋共同市場。
吳國才:我剛在老撾參加了東盟的能源部長高官會,會上討論了東南亞國家如何在電力和天然氣管道方面建立更多聯系。在全球能源安全智庫論壇上,大家討論了亞洲國家如何共同合作,攜手應對能源挑戰,能讓我產生共鳴的就是合作精神,這也是今年新加坡國際能源周的主題——構筑能源橋梁。當前,無論是頁巖氣、頁巖油,還是可再生能源、核能,都面臨一些挑戰,各國要共同努力,不僅分享資源,也要在國家之間建立橋梁,要有大局觀念。
中國能源報:同歐洲等區域市場相比,亞洲建立區域市場化,似乎在歷史和利益訴求上存在不少障礙,我們能做到嗎?
劉強:歐洲也不是一開始就融合的,同樣是經歷了幾輪戰爭后才得以向一體化演變,主要也是由能源安全引發的。亞洲也一樣,目前亞洲存在的爭端,包括中國南海的一些摩擦,核心還是能源安全,但并不尖銳,不會形成真正沖突。一旦大家的共同利益建立起來,沒有不可化解的矛盾。
定價權一定產生于活躍的市場
中國能源報:當前全球能源消費重心東移,亞太地區的需求日益攀升,與此同時,能源消費的亞洲溢價問題也日漸突出,亞太各國如何應對?
劉強:亞洲溢價形成的原因源于亞洲自身。定價權一定產生于一個非常活躍的市場。亞洲地區雖然在新加坡有一個交易所,有迪拜價格,但是交易不充分、參與不充分,購買行為不夠頻繁、信息互動也不充分。以中國為例,參與油氣國際貿易的主要還是三家國有石油公司,但持續的購買行為卻像一家,而且經常出現一次性大單購買,不能充分結合市場情況考量和變通,肯定要出現高價格。
如果有這樣一個市場——無論香港、深圳,還是新加坡,大家可以共同參與,有很多買家,很多賣家,形成充分的信息互動,這時候定價權自然就會產生了。
能源交易中心應由市場驅動
中國能源報:現在新加坡已是全球三大石油交易中心之一,也是亞洲最重要的石油交易中心,新加坡的成功經驗是什么?
吳國才:新加坡成為石油交易中心是受業界驅動的,而不是告訴大家“我們要建立一個中心,你們都到這里來買賣、要遵守我的規則”。新加坡雖然不產油、不產氣,但有很多有利因素保證能源貿易要素自由進出新加坡。如果用一個關鍵詞概括,就是“中立”。無論買或賣,新加坡政府都會盡可能提供便利,盡量讓市場去發揮作用。所以很多能源公司都選擇將他們的辦事處搬到新加坡,例如最近殼牌將其辦事處從倫敦移到了新加坡,英國天然氣集團(BG)也把關鍵人員搬到了新加坡,他們認為新加坡會給他們帶來更多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