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前:世界風能研究院(WWEI)項目委員會主席、華北電力大學教授
問:風機制造商、風電開發商還有獨立的第三方運維公司現在都在做風電運維。您認為這個市場未來的發展方向是怎樣的?
答:首先,風電運維從長遠的角度來講,我覺得還是由第三方運維公司來做更合適一點,因為他們更專業,這樣就把制造、開發和運維的產業鏈分開,市場面臨著更多的選擇,能更容易厘清責任,增加市場競爭的機會。
如果想提高質量降低成本,就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而市場作用的前提是減少關聯交易,減少壟斷,假如運維由開發商、制造商來做,那么可能也會形成壟斷。所以從市場機制來講,還是應該鼓勵競爭。國內和國外的市場有一個很大的區別,就是我們的開發商其實還是很強勢的,尤其是五大發電集團,他們在風電行業中集中了40%以上的份額。無論誰去做,最終的目的是要讓風力發電的度電成本降下來,以提高風電產業的競爭力,而降低維護費用則是很重要的一部分,那么如何去降低?顯然要由市場機制來調節。 總的來說,我認為最核心的東西在于,政府應該要引導行業去降低度電和運維成本。
其次,從技術上來講,目前我國的風電運維是以定期維修和事后維修相結合的方式,之后可能會逐漸地實現狀態檢修。在設備維修的理論里,狀態檢修是當前非常熱門的領域,即設備的健康管理。通過技術監測系統來收集各種參數,由這些數據來診斷出風機的健康狀況,再來做維修的決策,去修什么,什么時候修,甚至于哪個部分即將出問題等,這些信息都可以提前預知。而且,不光是陸上風機需要這套技術監測設備,海上風機則更有必要了,因為海上運維的人力和時間成本比陸上更高。
但是這套系統目前還不完備,現在的主要問題不是拿不到數據,而是如何根據這些數據來診斷風機的健康狀況,我們當前的研究仍處于發展階段,能診斷出來的問題將會越來越多。如果這個系統的診斷模型做得越好,那么其能夠解決故障的能力就越大,這對于提高風電維護水平、降低維修成本有很大的幫助。
實際上,不但狀態檢修系統在進步,整個電力系統也在不斷地革新和發展中。現在都說棄風問題,風力發電不僅要輸電,輸出的電還得有人用才行。對于發電和用電時間不匹配這個問題,得想辦法去平衡、互通。
總之,風電領域里的各個行業都是相關聯的,制造業是核心,制造業的技術一上去,運維技術也就迎刃而解了。我認為,風電運維市場的發展仍然是由市場決定,因為競爭的最終目的必然是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