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輸配電環節的規模效應和網絡特征,決定了其自然壟斷特性—— 一個區域只有一個輸/配電網最為經濟。在這種情況下,拆分電網是否是改革的正確方向?
韓曉平:雖然當初制定電力體制改革時候提過拆分電網,但拆分電網并不能破除壟斷。一個大壟斷,改為五個中壟斷,換湯不換藥。電力改革,不能把磚頭搬來搬去!
當時學習的是國外的電力市場化模式,例如加州電力改革是美國電力市場化的典型模式,后來“競價上網”發電企業逼得電力公司幾乎破產。2003年8月美加東部發生了大范圍、長時間的停電事故;去年,美國東部地區遭受“桑迪”颶風襲擊,造成大面積停電,紐約幾乎全城癱瘓,一些地區三周之后仍不能供電。所以,這樣的改革根本就解決不了類似的問題。關鍵還是要發展分布式能源和智能電網,這樣的改革的方向就是要看誰更有利于推進這項技術的發展和進步。
記者:您認為契合中國實際和未來趨勢的電力體制改革應該是怎樣的?
韓曉平:傳統的供電企業,在第三代工業革命中應該變身為能源服務公司,幫助用戶發展分布式能源,包括天然氣、可再生能源和資源綜合利用的項目,通過推動節能減排來獲取利潤。在經營上也可以多元化,不僅局限于供電,還可以供暖、供冷、供生活熱水,并通過電力線通過通訊技術服務,甚至參與減排交易,經營能效電廠。當電網企業變成這樣一個企業的時候,不僅可以有效削減冗員,電網企業的形象也會發生根本性的轉變。
這既是電網企業面對的挑戰,也是機遇。電網企業應該主動的主導改革,不要被動的應對改革。自己要先動起來,先抓試點,逐步摸索經驗,推動改革,化被動為主動。
記者:您認為電網拆分是否會帶來電價的下降?
韓曉平:如果按照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方向,用戶的綜合能源成本會下降,即便不下降,用戶也會有意愿去承受。當用戶能夠參與時,成本和價格就居于次位了。目前每一個家庭的電信費用和投資都大大高于電力,為什么用戶沒有抱怨?因為那些手機、網絡是他們自己的,他們可以參與。如果發電廠和智能的微電網也是他們自己的,他們也會像買手機,交納通信費一樣自覺自愿。但按照電網一分為五的方式改革,電價不可能降下來,社會矛盾會加劇,中國可能會像上兩次工業革命一樣失去崛起的機會。
今天看,過度強調競價上網,將電力供需現貨化是不科學的。現在美國和英國已經不再朝著電力自由市場經濟的方向改革,說明過度強調實時競價的自由資本主義不符合電力的特性。表面上看競爭會提高效率,但長期看,問題頗多。
比如特高壓遠距離輸電工程建設,跨省施工,投資巨大,收益期長,地方政府和企業無法實施,也難以承擔投資,這就需要國家層面的大型央企來執行。但這樣的工程必須要有長期的,甚至是照付不議的購售電協議作為基本保護。對于中國來說,資源配置的嚴重不均衡性對特高壓輸電工程存在著巨大市場需求。像江浙地區,沒有煤,又沒有排放空間,對電力的需求大,通過特高壓輸電,西部地區的風電、太陽能和水電可以打捆輸送到東部經濟發達地區,形成高質量的持續穩定的清潔電力,與用戶側的分布式能源通過智能電網交相輝映,能夠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的制度優勢和技術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