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濤
作為早期研究風電的幾個省份之一,福建省在20 世紀七八十年代進行的55 千瓦、200 千瓦風電機組研制,與浙江運達、上玻院、北重等企業進行的風電技術研究,共同構成了那段時期我國風電機組技術的研究過程。而平潭蓮花山試驗風電場的建成,與榮成、八達嶺這幾個早期的風電試驗場(站),成為當時我國研究風電技術的主要試驗場所。
陳濤作為當時福建省電力局科技處負責人,一直負責執行福建省早期風電的研究和建設工作,直到退休。談起當初組織風電科研攻關和蓮花山試驗風電場的建設過程,陳濤感慨萬千。“說實話,那是一段曲折的經歷。”陳濤說,“過程雖然艱辛,但這畢竟是我國早期風電的一個探索過程,正因有了這些過程,才為我國風電后來的發展道路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因此,我們當初的艱辛是值得的!”
55千瓦的探索
自1977 年浙江運達將雄鵝峰的30 千瓦風電機組遷裝嵊泗島之后,便正式拉開了我國現代風電機組研制的序幕。許多部門的研究機構和科研院所都滿腔熱情地加入到風電技術的研究工作中來。
“1977 年福建省科委也啟動了FD21-55千瓦風電機組的攻關工作。具體組織工作由福建省電力局科技處主管。后來福建省的風電科研和建設等工作,也是由科技處主管。”
FD21-55 千瓦機組科研啟動之初,陳濤還沒在科技處工作,該科研項目由時任科技處總工陳枝楠負責。1986 年陳濤調任科技處副處長,正好趕上FD21-55 千瓦機組的鑒定。
陳濤這樣描述當年FD21-55 千瓦機組的研究情況:“當時大家干科研的熱情很高,但卻把這個風電看得太簡單,對風電特性并沒有很好的理解,甚至認為風電機組的設計制造比起飛機制造等要容易得多,所以不用多長時間就可以攻克。等到做進去后,才發現不是那么回事。我國研發風電機組的很多條件都不具備,資金缺乏,技術空白,材料短缺,工藝落后,同時,對風電機組這樣一種機械的認識和理解也很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