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組后來的運行中,出了兩次大的事故。一次是設計原因致使機組飛車。在設計時,槳葉電磁閥被設定為有電順槳,無電開槳,用一個蓄電池為電磁閥供電。由于電網故障,造成機組脫網,沒有了負荷,機組便停機順槳。“結果蓄電池的電壓不夠,槳順不過來了。整個風輪飛速旋轉,塔架劇烈晃動。就在眾人驚慌失措的時候,有一個小伙子冒著危險爬上了機艙,手動將閥壓下去,機組最終才停下來。”陳濤講起當時的情形,至今覺得心有余悸。
另一次是由于一支槳葉固定螺栓松動,造成機組半夜在停機狀態下轉動,將機組電纜全部絞斷。事故發生在晚上,半夜刮風時,兩支葉片順槳,但另一支葉片的固定螺栓掉了,呈打開狀態,風輪開始旋轉。但這支槳葉的轉動使整個風輪并不成正常旋轉,風輪水平軸旋轉,機艙偏航卻一直向一個方向旋轉,最終將機組電纜全部絞斷。
“科技處派人維修,將螺絲鎖好,加上保險之后,換電纜時卻沒錢了。那時正好水電部水利電力在分家,找誰誰不管。”陳濤看著機組壞在那里,心里著急。最后,經過各方努力,終于爭取到水利部科技司5 萬塊撥款,可是這時距離機組故障已經過去了一年。陳濤感嘆到:“這一年里,機組就壞在那里,等拿到這筆錢時,什么東西都生銹了。”
雖然機組的研制過程和后來的運行并不十分順利,但通過機組的研制工作,使我國對風電的認識更進一步,為風電機組的設計和運行中容易出現的問題提供了方向性的借鑒。
平潭試驗風電場
1985 年5 月,國家科委與歐共體簽署了一份科技合作協議,由福建省科委組織在平潭建設一個風電場,安裝4 臺由比利時贈送的風電機組。平潭風電試驗站站長王銘德向福建省電力廳尋求技術支持,于是,福建省水利電力廳組織相關單位進行了機組安裝、調試等工作。“項目的建設得到國家科委和比利時政府的極大重視和大力支持。1986 年11 月項目建成時,比利時首相和時任科委主任宋健為風電場剪彩。”但是,這4 臺機組是樣機,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葉片剛裝上沒多久就開裂了。風電場初期運行情況良好,年發電小時數能達到1000 多小時,但之后的發電量卻越來越少。
陳濤解釋了導致風電場發電量降低的原因:首先是因為風電機組僅高20 余米,而蓮花山地處我國南方,樹木生長高大繁茂,逐漸對風形成阻擋,通過風電機組的風越來越小。其次是備件供應問題。機組零部件出現故障后,需要向比利時方面申請新的配件,由于路途遙遠,風電場收到新的零部件通常需要幾個月時間。在此期間,風電機組只能停機。再次就是電網系統問題。平潭實驗風電場所發出的電并在一條農電線路網上。由于農電線路在當時被認為是最不重要的線路,在電網電力不夠的時候,首先被切掉的就是農電線。因此,機組經常連不上電網,又損失一部分電量。
談起風電場的運營狀況,陳濤用“昔日輝煌已成一夢遙”來形容1993 年某部門領導視察該風電場時,看到風電場衰敗的情景。1993年時,我國建有風電場的省份還沒幾個,福建平潭蓮花山是其中之一。風電場建成之初的運行情況良好,但隨著時間推移,受各種因素影響,逐漸失去了剛開始的“亮麗景象”。機組周圍出現了雜草叢生,樹木參天的情況。陳濤說:“當年那位領導聽到我的話之后,說了一句:‘老陳,那讓我們再創輝煌吧!’,現在回想起來,那位領導的話是對的。今天,我國風電已成為全球第一,全國各地建設了幾百個風電場,設備制造業也蓬勃發展起來。”
“眼下風電并網難等問題,在我國風電開發初期已經遇到并認識到了。如果及早開展研究并且列入電力發展規劃,今天也許不會這樣被動。風電作為可再生能源發電的先鋒,在總發電量中占有率逐步提高的過程將是電力模式改革的過程,現在僅僅是開始罷了。”陳濤在采訪結尾時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