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葉杭冶在內蒙古海力素風電場安裝現場
葉杭冶不但全身心投入到200 千瓦風電機組的研發工作中來,還將一位讀研時成績優秀的同學,“忽悠”到這個課題組來。葉杭冶和他的這位同學,以及現任運達研發中心主任的潘明浩共同完成了后期工作。但令葉杭冶感到惋惜的是,由于研究所已經改制為企業,在風電最不景氣的時候,課題組人心浮動,而他的同學也在這時離開了浙江省機電設計研究院。
“如果我一定要留他,他也肯定會留下的,但我也沒有太大把握。改制后我們面臨著自己養活自己的處境,靠科研經費來生活的。每年我們都要去爭取科研經費,雖然年年難過年年過,但肯定不如像去高校當老師穩定。”葉杭冶無奈地說:“所以我還是支持他去當老師,我怕耽誤他。”
運達風電總經理楊震宇回憶:“在機電設計院的時候,我工作的中心試驗室與葉杭冶的風電研究所都在3 樓,在院里傳出來的是風電的幾個人能力很強,收入不高。但是我很佩服他們,那時候誰干風電呀,沒人干,他們一直在干,就是這么堅持下來的。”但葉杭冶還是很懷念與那位同學共同奮斗的日子。
當時葉杭冶3 人“整天繞著裝在蒼南的風電機組轉”,在草棚中度過了艱苦的日日夜夜。
可生活的艱苦僅是一個方面,更關鍵的是并網實驗的不順利屢屢打擊著他們的心理。
其實,當地供電局更是對他們的并網實驗心有余悸。因為控制不好,200 千瓦風電機組的并網沖擊很大,每當葉杭冶等人實驗并網,就會出現跳閘,整個地區陷于“一片昏暗”。
人們紛紛給供電局打電話,供電局的人只能解釋:“有幾個小鬼在那里試風力發電搞的。”
直到供電局的管理人員給葉杭冶等人打電話,下了最后通牒:“有幾個地方的供電局是讓你們鬧著玩的。這樣肯定不行的,你們回家去吧,不要再搞了!”
葉杭冶3 人也沒了轍,便靜下心來細細想,最終感覺有個地方像是出了問題,他們通過認真排查,終于找到了原因,進行了修改。
葉杭冶再次忐忑不安地敲開了供電局管理人員的門:“請讓我們再試一次,不行我們就回家去。”呆在這山溝里已經這么長時間,他們也受夠了。
供電局的管理人員很是為難,但最終還是答應他們:“再給你們試一次,這次不行再回來求我們也沒用。”
此后的一試非常順利,甚至連供電局都沒有察覺,供電局打電話問葉杭冶:“你們還試↓FD13-18KW風電機組不試,不試就算了。”
葉杭冶興奮地說:“我們已經并上去了,并上去沒問題,運行的時候也就沒問題。”
事實上,正是那次并網使得200 千瓦風電機組的轉并網技術得到了突破。
“現在風電機組已經到了變速恒頻時代,并網是通過變流器控制的,那時候發電機是直接并網,只好在中間用一組可控硅來控制,以便使電流逐漸加大。因為一下子并上去沖擊很大,異步電機的并網最大沖擊可以達到7到10倍,所以200 千瓦的風電機組最大可以沖到2000 千瓦,那肯定是吃不消的。當時是可控硅的控制電路設計出了點問題,所以沒起到作用,后來通過改進后,就能平穩的并上去了,一點沖擊都沒有,這個問題解決了,開心的不得了。”葉杭冶回憶說。
200千瓦風電機組的研發時間較長,主要原因是在1995 年以后機組出現了一次運行問題。風電機組脫網后風輪仍在運轉,由于剎車失靈,而自動夾鉗剎上去后還是無法減速,致使制動片摩擦起火,將電纜、發電機、機艙罩全部燒毀。
“只有潘東浩一個人在現場值班,是他眼睜睜地看著起火、燃燒的。當時停機鍵也按下去了,剎車也剎了,但氣動剎車那一部分不知怎么卡住沒動。”葉杭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