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培訓在德國進行,共計4 個月。首先是與實戰相關的技術提升,其次是設計技術,最終在企業實習6 周。這種培訓形式一共實施了兩期,參與培訓的32 名學員目前都已成為我國風電行業、企業的帶頭人。
另一種形式的培訓是設計培訓。“開展此種培訓的初期,也是以風電基礎為主,后來國內風電業開始引進、吸收、設計、制造,到這個程度后專門開設了風電設計培訓。”該培訓在中國的學習時間為4 周,在德國為2 周。但在中國的4 周,也均是德國的設計師和專家主講。此種培訓形式已培訓學員數百名,覆蓋面更廣。該合作項目還有一種方式就是直接到企業去培訓。這種形式的培訓曾在東汽、金風、許繼實施。“例如一次培訓就有120 多名學員參加,我們請了6 位德國專家,提問的學員很多,他們連喝咖啡的時間都沒有,于是便躲到廁所里去喝。”廖明夫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仍忍俊不止。
國際領導能力培訓
中德風電人才培養合作項目還開設了14個月的長期風電人才培養。14 個月中的前2個月,學員在國內學習德語基礎和風電專業基礎,其后的12 個月,在德國系統地學習和實踐。這種培訓分別在2006 年、2009 年、2010 年和2011 年進行了共4 期,培養人才59 人。
實際上,這項培訓并非屬于最初的合作范圍,在InWEnt 基金會內部,它支持的是城市建設和水資源領域。但由于原本的承接方意圖中斷,而西北工業大學的合作伙伴——InWEnt 基金會的項目經理Knecht 先生積極爭取,將這個項目移植到中國的風電人才培養項目中來,用于培養中國風電行業的青年骨干。
由于事發突然,承接這個項目的決定,是廖明夫在大半夜做出的。

1990年廖明夫與Gasch教授在柏林工業大學實驗室
“晚上十點半,Knecht 先生給我打電話,要求我馬上回答,因為這是額外附加計劃,我也沒把握,就趕快給武鋼打了個電話,說有這么個事情,我覺得對我們行業來說是個利好的消息,我想聽聽企業這方面的想法,武鋼聽了后毫不猶豫地說堅決支持,要支持這個項目。之后,我給施鵬飛打了個電話,說你看看這個項目,從行業角度來看支持不支持,施鵬飛說這對行業是好事,我代表行業支持。還給王斯永打了個電話,說從業主、運營商這個角度,怎么看這個事,他說這個要干,這對咱們行業方方面面都很重要。”雖然時間倉促,但從風電產業的三個方面獲得的信息中,廖明夫已經有了底。凌晨,廖明夫將電話打向德國,提出這個項目在中國是受到支持的,確認實施。
事實上,在我國各類風電人才培養項目中,中德合作最有成效。在師資方面,集中了德國風電領域成就最高的專家、設計師。據統計,參與指導授課和實習交流的德國專家共有150多名,“在德國風電名人冊里的著名專家很多都參與到這個項目里。”
另外,該培訓項目結合了中德兩國風電行業發展情況,循序漸進地進行,層次高,實踐性強。德國政府、議會、協會和企業都有所參與。“例如環境部這個政府部門,接受我們學員的實習,太難得了,在那里工作很長時間。包括內部的討論,都是公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