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幾十年的風電設計工作,我一直都與具體的項目和機組打交道。”賈大江簡單的一句話,就勾勒出他工作生涯的色彩與特征。在他看來,自己并非風電行業的風云人物,與很多人相比,那些與風電有關的日子也顯得簡單而平淡。
從1979 年到2000 年,賈大江在內蒙古接手了多個大大小小的風電項目,這些與國家每個階段的“五年”規劃有關的項目都是在中國水利水電研究院——水利部牧區水利科學研究所完成的。在這里,賈大江低調地搞了21年的風電機組設計工作,他也更喜歡將這個地方稱為“牧科所”。
賈大江從事的是與各種具體型號風電機組設計相關的科研工作,“搞科研三部曲,剛開始是調研,看項目如何做,選擇合適的目標,再是實施、設計、制造,最后是鑒定、驗收,這些完成之后,就是第四步,宣傳并且轉讓技術、報獎,爭取獲科技進步獎。”說起每個項目的具體步驟,賈大江就像描述一個產品在整條生產線上的過程,熟稔而又清晰。雖然自己所設計的機組大多是中小型的,但從現在來看,賈大江和當時像他那樣為數不多的一批專家目睹了我國風電發展從起步到發展為風電大國的整個過程。并且,他就是這個過程中眾多項目的參與者,這些項目有科技部的,有當時水電部的,也有內蒙古自治區政府的。
從事風電是一個機緣
賈大江的父母是上個世紀的高級知識分子,從北京到內蒙古從事教育工作。書香氣濃厚的家庭環境讓他從小便有一個較好的學習氛圍,并且也比同齡人多了一些機會。中學時期,他對數學、物理以及航空模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初中升高中時,數學成績更是拿到了包頭市并列第四名,扎實的數學底子為他以后接觸空氣動力學打下了很好的基礎。此外,賈大江在這時遇到了他的空氣動力學啟蒙老師,這位由于政治原因從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下放到呼和浩特第二中學的老師,以前從事的就是航空模型方面的工作。課堂之余,他也樂于給孩子們講授一些空氣動力方面的基本知識,帶領有興趣的學生們制作航模。那時的賈大江對空氣動力學有了最初的感悟,并逐漸發展成一種喜好,這種感悟和喜好使他后來在研究所接觸風力發電有了基礎,顯得得心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