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8日,國電龍源江蘇如東海上(潮間帶)150MW示范風電場一期工程99.3兆瓦投產發電。加上2010年9月底投產的如東32MW(潮間帶)試驗風電場,龍源電力在如東縣建成了全國規模最大的海上風電場,總計裝機容量達到131.3MW。建設海上風電前景如何?面臨哪些難題?龍源江蘇海上公司總經理張鋼目前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為我們作了解答。
記者:江蘇如東海上150MW海上(潮間帶)示范風電場作為全國規模最大的海上風電場,其示范意義在哪里?
張鋼:江蘇如東海上150MW海上(潮間帶)示范風電場的開發建設,對我國開發海上風電場風資源評估選址、規劃設計、施工建設、運行維護具有積極的指導示范意義,為國產海上風電機組走向成熟提供了試驗平臺,為國家海上風電規模化開發建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我們逐步掌握了我國潮間帶海洋、水文地質及氣象特點,摸清了包括近海風電在內的海上風電建設難點、風險、技術要求及解決的途徑,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施工工藝,推動了海上風電開發流程進一步規范,積累了海上風電開發的人才、技術、裝備。龍源電力此項目還大幅降低海上風電項目建設成本,使“貴族產業”平民化,為國家大規模發展海上風電提供了有益探索。
記者:海上風電是在特殊條件下施工的,在工程建設方面面臨哪些難題?
張鋼:海上風電發展受制于裝備研制、技術(包括風機制造和海上施工技術)進步、成本控制等多項難題。最難啃的“硬骨頭”是技術。海上風電不像陸上風電有成熟的裝備和施工技術。此前世界上對灘涂風電一直處于理論研究階段,從未進入過實際操作領域。潮間帶風電施工需要大量專用施工裝備,但潮間帶灘涂地質松軟,重型機械在灘面上無法立足,只有幾米的水深也讓常規施工船舶施展不開。這也是制約潮間帶風電大規模建設的重要瓶頸。核心技術和專業設備,一個都不能少。潮汐是受月亮影響的,每天漲落兩次,第二天比第一天推遲一個小時左右,15天為一個周期。因為要在漲潮時移船運輸,落潮時坐灘施工,所以施工人員作息和工作的時間要根據潮位變化不斷調整。
記者:海上風電與陸上風電相比難度大大增加,其經濟效益如何?
張鋼:單樁沉樁技術和大型專業施工設備的運用,使得潮間帶風電工程造價大幅降低,我們現在做的是實驗或示范風電場,所以成本還包括實驗和前期聯合研發的費用等,如果不計取這部分成本,該項目成本為1.6萬元/千瓦。而歐洲海上風電項目造價一般在2.5萬元/千瓦至3萬元/千瓦。
由于海上風電具有資源豐富、發電利用小時數高、不占用土地、不消耗水資源和適宜大規模開發的特點,近幾年歐盟、美國等開始把風電開發的重點轉向海上風電,許多大型風電開發企業、設備制造企業正積極探索海上風電發展之路。截至2010年底,全球已建成43個海上風電場,總裝機容量367萬千瓦,僅去年新增裝機就達到144萬千瓦。我國海上風電資源十分豐富,近海淺水海域資源可開發量約2億千瓦。近年來,我國正在積極推進海上風電發展,雖然起步時間稍晚于歐洲,但發展速度比較快,目前無論是在政策還是技術層面,都具備了較好的基礎和條件。國家已經提出海上風電發展目標,2015年建成500萬千瓦,2020年建成3000萬千瓦。
記者:海上風電的發展潛力有多大?
張鋼:線路送出難、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等因素已經成為制約陸上風電開發的巨大瓶頸。我國沿海地區經濟發達,電網接納風電能力較強,不存在電量消納問題,這也為海上風電的開發提供了便利的條件。今后,海上風電將成為我國風電產業的重要領域。根據“十二五”可再生能源規劃,未來5年,我國海上風電將進入加速發展期。龍源電力也將逐步把“大力開發海上風電”發展思路由江蘇推廣到我國各個海上風電資源大省,為行業和國家探索出一條大規模開發海上風電之路。記者 李予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