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勁松:南車在人才、資金和技術上,包括激勵政策等,都將風電作為鐵路之外最重要的市場來支持。事實上,南車并不是任何產業都去涉及,其所進入的行業必須與主要技術相關。風電的產業鏈與鐵路的產業鏈是相似的,南車完全可以將相關技術嫁接到風電機組制造上。
在技術上中國南車是南車風電很好的后盾。舉個例子,軌道交通的控制系統與風電整機的控制系統非常相似,尤其是在機車制動時將發出的電輸送到電網的過程,與風電機組發電輸送到電網的工況相似。機車上的相關技術,為南車建立風電機組的核心技術給予了很大的幫助。南車作為上市央企,在機械技術、電氣技術、網絡控制方面也很強。集合這些優勢,南車風電開始時有個摸索過程,真正做進去后,我們的的發展速度、效率是非常高的。
《風能》:在風電機組技術上,南車的風電機組有什么特點?
杜勁松:南車1.5和2.5兆瓦的風電機組,吸收了直驅和雙饋的優勢,是混合型的,但也不是半直驅的。這個概念是,直驅機組一般用低速永磁同步發電機,南車用的是高速的同步發電機;雙饋機組用的是三分之一功率的變頻器,直驅用的是全功率變頻器,南車用的是全功率變頻器;直驅不帶齒輪箱,南車的機組帶齒輪箱。我個人感覺它集合了直驅和雙饋的優勢,成本也是介于直驅和雙饋之間。
《風能》:“個性化機組設計”在南車風電這里是指定制還是細分?今年南車的高海拔風電機組銷售情況良好,在普通整機市場競爭激烈的情況下,這是否是南車風電應對市場情況采取的策略?
杜勁松:這里主要是指細分,南車在高海拔、低風速等細分市場都有產品推出。今年南車風電在高海拔風電機組這個細分市場成績斐然。雖然整個高海拔風電資源在全國占比不大,但南車通過市場定位,獲得的份額卻非常大。南車進入市場并不算早,這就必須對細分市場具有較強的敏感性,與其他國內主要的整機廠商相比,南車更著重定位于細分市場。南車希望盡量避開同質化競爭,這是南車風電未來的一個方向。
另外,海上風電機組市場已經納入了南車風電的“十二五”規劃里,但進入海上風電市場需要謹慎。海洋風電開發涉及軍事、海洋資源保護等各個方面,中國未來的海上風電前景很好,甚至可能超過陸上風電,但這需要一個過程。目前歐洲國家的海洋風電才剛剛成熟,中國沒有一段時間摸索,想立刻超越,盲目上馬,會遇到很多新問題。
《風能》:除科技創新外,作為在“出軌”后的非主營行業里,南車風電在面對眾多風電領域“土生土長”的企業競爭的情況下,底氣何在?未來,長期的發展規劃是什么樣的?
杜勁松:中國南車是央企,從硬性角度來說,技術是最大的優勢。中國南車擁有中國領先、國際先進的交流傳動、變流技術。多年來,中國南車形成了系統集成、大功率變流器及其控制、網絡與電子控制等與風電強相關的核心技術。從軟性角度來說,中國南車的企業文化非常優秀,積極倡導“誠信、敬業、創新、超越”的企業精神。這兩方面成就了南車風電的創新意識和不斷追求的進取精神。
未來南車風電采取的是在未雨綢繆中穩扎穩打的策略。雖然競爭環境惡劣,但應當先把內功練好。南車不與其他企業比規模,注重的是穩定的增長。目前在風電整機市場中求得生存,不拼價格可能很快就會被淘汰,而只拼價格,也是萬萬不能的。這需要體現實力,要從技術要效益,從供應鏈要效益。‘要通過各種途徑在提高質量的同時降本增效。
《風能》有媒體稱南車具備全產業鏈生產、經營能力,關于這一點,您是否認同?有整機企業與地方政府合作、為銷售整機而開發風電市場,您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