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加強邊疆偏遠地區能源建設
建設新疆天然氣利民工程,適時啟動格爾木至拉薩天然氣輸送管線建設。完善青藏直流聯網工程。實施無電地區電力建設工程,加強西藏、新疆、青海、四川、云南、內蒙古等省(區)無電地區電網建設,擴大電網覆蓋面;利用當地可再生能源資源,加快建設微水電、小型風電、戶用光伏系統、風光互補電站等小型電源,解決無電地區用電問題。建立健全小型電源運營和維護長效機制,提高可持續供能能力。
五、著力提高民用天然氣供給普及率
加快建設天然氣輸配管網和儲氣設施,擴大天然氣供應覆蓋面。逐步理順天然氣價格,培育和拓展天然氣消費市場,擴大居民生活用氣規模。到2015年,天然氣使用人口達到2.5億人。
第六節 控制能源消費總量
實施能源消費強度和消費總量雙控制,盡快制定并嚴格落實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工作方案,明確工作目標、任務和責任,采取綜合配套措施,形成倒逼機制,推動經濟發展轉方式、調結構,促進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
一、明確總量控制目標和分解落實機制
到2015年,全國能源消費總量和用電量分別控制在40億噸標準煤和6.15萬億千瓦時左右,重點行業主要產品單位能耗總體接近世界先進水平。綜合考慮各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區位和資源特點等因素,將能源和電力消費總量分解到各省(區、市),由省級人民政府負責落實。把能源消費總量控制目標落實情況納入各地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考核體系,實施定期通報制度。
二、優化產業結構和布局
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傳統制造業。按照全國主體功能區定位,綜合考慮資源、環境、物流等因素,優先在中西部能源資源富集地區布局能源密集型產業,東部地區除利用進口優質能源資源外,從嚴控制新上能源密集型項目,促進能源密集型產業梯級有序轉移。
三、全面推進節能提效
把節能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強工業節能,以世界先進能效水平為目標,制定“領跑者”標準和政策,加快制修訂重點行業單位產品能耗限額強制性國家標準,加大淘汰落后產能力度,實施工業節能重點工程。加強建筑節能,推行綠色建筑標準、評價與標識,提高新建建筑能效水平,加快既有建筑和城市供暖管網節能改造,實行供熱計量收費和能耗定額管理,著力增加太陽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用能中的比重,實行公共建筑能耗定額管理、能效公示、能源計量和能源審計制度。加強交通節能,加快發展水路、軌道和管道運輸,減少煤炭等大宗貨物公路長途運輸。大力發展公共交通。逐步實施世界先進水平的燃油經濟性限值標準,推廣節能和新能源交通工具。
四、著力加強用能管理
嚴格執行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與審查制度。深入開展能源審計和能效水平對標活動,實行能源利用狀況報告制度,建立企業能源管理體系,實行萬家企業節能低碳行動,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等市場化節能機制。鼓勵發展智能電網和分布式能源,推進節能發電調度,鼓勵余熱余壓綜合利用。加強能源需求側管理,開展電力需求側管理城市綜合試點,加強“能效電廠”示范和推廣。加大高效節能技術產品推廣力度,強化能效標識和節能產品認證制度,擴大節能產品政府采購,實施節能產品惠民工程。開展合理用能全民行動,倡導合理用能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
第七節 深化能源體制機制改革
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按照遠近結合、標本兼治、統籌兼顧、突出重點的原則,抓緊制定和實施深化能源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加快構建現代能源市場體系,著力化解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突出矛盾,爭取盡快取得突破。
一、加快現代能源市場體系建設
科學界定競爭性和非競爭性業務,對可以實現有效競爭的業務引入市場競爭機制,積極培育市場競爭主體;對自然壟斷業務,加強監管,保障公平接入和普遍服務。加快國有能源企業改革,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完善區域性、全國性能源市場,積極發展現貨、長期合約、期貨等交易形式。
二、推進重點領域改革
(一)繼續深化電力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現代電力市場體系,穩步開展輸配分開試點,組建獨立電力交易機構,在區域及省級電網范圍內建立市場交易平臺,分批放開大用戶、獨立配售電企業與發電企業直接交易。改進發電調度方式,逐步增加經濟調度因素,為實行競價上網改革探索經驗。建立理順煤電關系的長效機制。按照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現代企業制度要求,兼顧電力市場化改革方向,統籌推進農村電力體制改革。
(二)深化煤炭領域改革。完善行業管理體制,加強對煤炭資源勘探開發、生產經營等全過程的監督管理。國家統一管理煤炭一級探礦權市場,規范礦業權二級市場。完善煤炭與煤層氣協調開發機制。深化煤炭流通體制改革,實現重點合同煤和市場煤并軌,積極推行中長期合同,推進煤炭鐵路運力市場化配置,加快健全區域煤炭市場,逐步培育和建立全國煤炭交易市場,開展煤炭期貨交易試點。加快推進煤礦企業兼并重組,推行煤電運等一體化運營。
(三)推進石油天然氣領域改革。加強油氣礦業權監管,完善準入和退出機制。推進頁巖氣投資主體多元化,加強對頁巖氣勘探開發活動的監督管理。完善煉油加工產業市場準入制度,研究推動原油、成品油進口管理改革,形成有效競爭格局。加強油氣管網監管,穩步推動天然氣管網獨立運營和公平開放,保障各種氣源無歧視接入和統一輸送。明確政府與企業油氣儲備應急義務和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