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力發電是重要的清潔能源,也是具有規模化開發和商業化發展潛力的發電方式之一,開發可再生能源目前已成為我國改善能源結構、促進環境和諧發展的重大舉措。2006年,月1日,我國《可再生能源法》的頒布實施,使我國風電進入了大規模開發、快速投運的新階段。因此,做好安全生產管理,提升風電場的管控水平,促進風電企業安全、和諧和可持續發展成為我們追求的目標。
一、風電場安全生產管理現狀
截至2009年底,全國風電總裝機容量達到2580萬千瓦,投運風電機組21581臺,僅2009年新增裝機容量就達1380萬千瓦,新安裝機組10129臺。各級風電企業均保持了良好的安全生產局面。但是,我們也應清醒地認識到,風電的安全生產管理水平與風電快速發展的客觀需要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風電安全生產管理體系不夠完善,還沒有形成風電的專業特色
各級風電企業雖然出臺了很多新制度、新舉措,安全生產管理思路逐步清晰并得到提高,但針對當前風電快速發展的新局面,現有的制度和體系很難做到統籌兼顧。尤其是成立時間較短的風電場,人員和管理經驗缺乏,有些規章制度和管理體系受火電、水電管理模式的影響較深,結合風電實際進行深度總結和提煉的程度不夠,沒有形成既符合風電實際又有風電特色的較完善的安全生產管理體系。
(二)管理模式多元化,效果不明顯,體制需要創新
許多風電企業在風電場的管控模式上進行了一些探索,在已投運的風電場中,管控模式多元化已經形成(見附表))。
風電場的管控模式雖然很多,具體采用哪種管控模式要結合風電場實際情況并根據風電場的規模、變電所電壓等級、風電場崗位定員、外委隊伍綜合素質、當地收入水平、風電場管理人員管控水平和專業技術水平等條件綜合考慮。
(三)風電專業化管理標準、管理規范不夠完善
雖然風電發展速度很快,但現場工作人員積累的經驗有限,風電綜合管控水平不是很高,仍處于起步階段。各生產系統定期工作標準、安全生產管理流程、管理規范制定的深度和廣度需要進一步加強。如風電企業“兩票”格式、工作票規范、技術監督管理標準、重大危險源評估標準、各崗位定期工作標準、生產準備管理標準、工程向生產移交驗收標準等等均需要完善。
(四)網架結構薄弱,增加了安全生產管理的不穩定因素
國家對于風電發展已有整體規劃方案,已經確定了七個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實現遠距離輸送電能,在更大范圍和更深層面內優化資源配置,為今后一段時期內風電的開發和建設指明了方向。但是電網規劃建設的周期比風電工程規劃建設的周期長,網架結構薄弱的地區在短時間內很難得到增強,因而形成了局部地區電網峰谷差較大的局面。出于電網安全的大局考慮,提高設備運行穩定性,減少生產現場的不安全因素,在電網低谷時段水電、火電機組按相關規定調整出力至最低,系統調峰仍存在缺額時,需調整風電出力直至停機,否則系統穩定將受到影響。
二、風電場安全生產管理工作重點
(一)牢固樹立“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思想,全員樹立“大安全”理念
1.超前謀劃、居安思危
風電場多建在條件比較艱苦的環境,許多設備的危險點要定期進行逐一排查,同時要提前制定防范措施,做到預知性管控,減少不必要的損失。
2.過程跟蹤、深度參與
從規劃到投產過程中的每個環節都會給后期的安全生產管理帶來隱患,整個過程需要生產管理人員深度參與。這種參與不僅是走過場,而要把影響后期安全生產管理的各種因素找出來,逐一解決。
3.技術監控、全面細致
由于風電場工作條件艱苦,有些風電場的設備都在運行工況的邊緣值運行,因此要按照技術監控的相關要求,全面、細致地做好設備技術監控工作,不走過場,不流于形式。
4.精細分析、措施有力
各項生產指標,特別是關聯性較強的指標要認真統計和分析,通過橫向對比來促進縱向提升,逐步引導員工把生產指標信息轉換為生產力,用生產指標的分析結論提高生產現場的控制力,提出針對性強、效果明顯的措施并認真落實。
5.抓住重點、有始有終
風電具有面上分布散、點上設備集中、高空運轉設備多和周期性工作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