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風電行業的“十二五”規劃還未正式出臺,但未來國家大力發展風電的決心卻絲毫未減。在經歷爆發式增長后,我國風電行業將向哪個方向發展?未來,開發商是否還將持續加快開拓風電疆域的步伐?決定風電場運營成敗的關鍵因素有哪些?
帶著這些問題,本報記者在此次博覽會期間,分別采訪了龍源電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龍源電力”)副總經理張源、華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能新能源”)專家宋育紅、國電聯合動力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李施雄。他們不僅道出了對風電行業的前景判斷,同時還透露了其自身的發展規劃。

龍源電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源
《機電商報》:作為我國最大的風電開發商,龍源電力下一步的發展目標是什么?您認為在風電場的運行維護過程中,最關鍵的因素有哪些?
張源: 我們是全國最早從事風力開發的公司,目前公司的主要發展方向是進行以風電為主的新能源開發。下一步,我們計劃在2015年實現新能源裝機1500萬千瓦,2020年達到2000萬~3000萬千瓦。
未來,我們將繼續把公司的風電事業做大做強,同時還要加快海上風電的開發速度。目前,風電開發的各項工作正在有序開展。我們已在江蘇如東建成一個3.2萬千瓦的潮間帶風電場,6月22號,龍源電力15萬千瓦的示范潮間帶項目已經開工,此外我們也逐步推進在國家海上風電特許權招標項目中中標的20萬千瓦的潮間帶項目的各項工作。
我們還將繼續開發陸上風電,加快低風速地區和高海拔地區的風電開發速度,同時探索分散式能源接入的方式。此外,我們也希望在開發風電的同時,兼顧其他新能源方式的開發。
我認為,在風電長運營維護中,首先要把前期的選址工作做好,因為風電是吃“資源飯”,所以第一個環節至關重要。其次,在建設環節,要關注風機設備在20年生命周期內的可靠性和可利用率。在電價固定的情況下,風電項目是否能夠盈利在前期是可以測算的。因此,在建設中,風機的質量關系到整個風電項目的盈利水平。
最后,風電場的管理也很重要。目前,我們在推廣風電場的精細化管理,其最終的考核目標就是有風就能發出電。這一方面要求開發商有良好的運營管理能力,另一方面也要求設備制造商提供一個好的設備。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機電商報》:您如何看待目前清潔能源的發展形勢?華能新能源的未來發展目標是什么?目前,公司風電項目的盈利水平如何?
宋育紅:去年我國總裝機容量為9.6億千瓦,其中火電占73%,水電占22%,風電占4%,核電占1%。從這一電源結構來看,目前我國裝機還是以常規能源為主,但電源結構多元化也被提上日程。
目前,風電是最成熟,最具備大規模商業化開發潛力的清潔能源之一。2010年,我國不僅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風電市場,同時,其持續快速的發展態勢還將持續。首先,我國風力資源很豐富,可開發量達10億千瓦,足夠支持其快速發展。其次,中國政府也在同步進行,目前風電開發不僅有固定電價的支持,同時,電網建設也大力支持風電開發,在 “十二五”期間,我國將建設“三縱三橫”的輸電格局,同時還將建設風電基地的專用輸電通道。
我國風電將在“十二五”時期迎來更好的發展時機,我們也將抓住這樣的機遇,繼續保持高速發展的態勢,為中國的風電產業發展做出貢獻。截至2010年底,華能新能源公司已完成352萬千瓦的風電裝機,在國內排名第三,世界排名第八。我們的目標是到2015年完成風電裝機1500萬千瓦,占全國風電裝機規模的15%。
目前,在華能集團里,風電雖然占的比例小,但是盈利水平是最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