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電商報》:在經歷爆發式增長后,我國風電行業目前的發展進入怎樣的階段?您認為風機設備制造商如何保證風機品質?
李施雄:我國風電行業在經歷高速發展之后,正向更成熟穩健的方向發展。國內的風機設備制造企業正在加快提高設備制造能力,打造高端風電設備制造業。目前,國內各風機設備廠商在滿足國內供貨的同時,也開始將風機出口海外,這也引起了國外風機設備制造商的高度關注。同時,風機設備質量問題也頻頻出現,核心技術的匱乏和售后服務不足,帶來風機運行維護方面的問題,制約了我國風電設備制造業繼續高速發展。
因此,如何保證風機品質已經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我認為品質的保證是設計、部件等一系列保證的最終體現。風機產業的蓬勃發展催生了不同的風機設計理念,有些設計理念經過驗證后發現具有很大不足,這也導致了風機在安裝現場質量問題頻出。此外,低端風電設備制造業的產能過剩,進一步導致風電設備制造業的惡性競爭,風機的報價從6000元/千瓦降到3500元/千瓦,這樣的降幅,遠遠超過了設備制造企業所能承受的范圍。為了生存,一些風機制造廠家不惜犧牲品質來制造風機,造成我國風機設備制造產業的信用危機。因此,風電行業亟需提高設備品質,以保證風電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機電商報》:正在制定的“十二五”能源發展規劃和可再生能源專項規劃初步提出,海上風電的發展目標為:2015年建成500萬千瓦,2020年建成3000萬千瓦,您認為這一目標的制定是否實際?此外,根據目前的開發經驗,您認為國內風機是否具備制造海上風機的能力?
張源:我國制定了比較積極的海上風電的發展規劃。和國外相比,我國海上風電開發起步較晚,開發程度遠遠不如國外。但我認為這一海上風電規劃的制定是有依據的。首先,我國有1.8萬米的海岸線,海上風資源豐富。其次,國內有條件發展海上風電的省市都在積極制定該省市的風電規劃,發展海上風電積極性很高,國家的海上風電規劃也是根據各地上報的規劃來制定的,從客觀上來講,具備可以實現的條件。
目前,我們在潮間帶已經建成3.2萬千瓦的風場,匯集了8家風機設備制造商的9種機型,在1.5-3兆瓦之間。根據目前的運營數據來看,這些機型的可利用率基本在90%左右,目前并沒有出現特別大的故障,所暴露出的問題也都在正常的可控范圍之內??梢哉f,目前我國在海上風電的設備制造方面積累了一定經驗。
《機電商報》:海上風電對設備的要求比陸上風電要高很多,對于開發商來說,在選擇風機設備時,是優先考慮價格還是品質?
張源:不管是開發海上風電項目,還是陸上風電項目,我們都喜歡物美價廉的風機,如果既能保證品質,價格也不高的話,我們的項目盈利空間就會相應增大。然而不可否認,相比陸上風電,海上風電的運營環境更嚴酷,后期運營維護成本高,因此,我們愿意選擇高品質的海上風機,哪怕價格貴一點也不怕。但是如果在國家核定電價的情況下,只能允許我們買價格較低的風機,那我們也只好如此。
我建議,國內的風機設備制造商要對海上風電的特殊性多做研究,如防腐、絕緣、雷電等問題,要拿出比陸上質量高、運行更可靠的風機來,才能保證海上風電項目能夠順利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