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能源局近日召開的全國海上風電工作座談會透露,我國海上風電的發展目標為2015年達到500萬千瓦,2020年達到3000萬千瓦。到2020年,我國有望成為全球海上風電第一大國。
然而,目前我國海上風電尚處起步階段,如何建立海上風電完整產業鏈,如何提高我國海上風電產業整體競爭力,我國海上風電“大跨越”面臨哪些困難?記者采訪了有關專家、企業和主管政府部門官員。
海上風電“規劃關”:統一規劃、有序發展
海上風電是全球風電發展的最新前沿。對于海上風電發展的戰略地位,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劉琦一語中的,“海上風電代表了國際前沿的風電發展水平,能否在全球具備產業競爭力,就要看一個國家或一個企業,在海上風電領域能否走在前列。”
劉琦指出,“十二五”期間,“穩妥、積極”是我國推進海上風電開發的基本思路。我國將推動海上風電技術進步,在機組制造、工程設計、施工安裝、運行維護全產業鏈培育海上風電工程技術能力,努力提高海上風電產業整體競爭力。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梁志鵬說,為避免無序開發,原則上,海上風電一塊區域將交由一家主體開發,同時海上風電項目的審批權將保留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嚴禁地方政府私自核準海上風電項目。
劉琦指出,海上風電開發涉及海洋、氣象、軍事、交通等領域,而目前我國尚未建立高效的協調管理機制,各部門遵循的規則和執法方式不協調,尚未形成統一認識,對海上風電開發形成了一定制約。
目前,我國已建成海上風電13.8萬千瓦。“已納入國家宏觀視野的海上風電項目有258.8萬千瓦,要力爭在2012年前落實500萬千瓦的海上風電方案。”劉琦說。
海上風電“技術關”:技術先進,規模開發
據介紹,我國大陸海岸線長18000米,海域面積300萬平方公里,近海分布大量海島,海上風能資源豐富。經初步評價,我國近海淺水海域風能資源可開發量約2億千瓦,隨著深海風電技術發展,將有更多的海上風能資源可以利用。
劉琦指出,雖然我國海上風電有良好的開端,海上風電技術還不成熟,缺乏工程技術經驗,還有許多問題有待研究解決。目前,我國海上風電技術支撐相對薄弱,適于海上風電建設的5兆瓦及以上的大容量機組制造,還處于樣機研制和實驗測試階段,缺乏適應多種建設條件的施工設備,對海上風電機組的設計施工、研究試驗不足,離岸變電站和海底電纜輸電水平也較低。
此外,目前我國海上風電技術規范體系尚不完善,海上風電還沒有相應的標準體系,難以對工程勘查、施工安裝、運行維護方面進行有效指導,缺乏對海上風電技術和經濟風險的有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