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中一些風機制造企業認為脫網與風機無關。在酒泉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園,一位正在參與風電場低電壓穿越技術改造的技術人員告訴記者,即使風機都具備了低電壓穿越能力,但也只有半秒左右的時間,所以根源在風電場。他們認為電網也有責任。“電監會不能只給風電設備制造企業打板子,電網的責任呢?也有電網運行不穩定導致風機脫網的。”
風電設備制造商、風電場、電網 ,原本是一條繩子上的“螞蚱”,在風機脫網事故發生后,陷入“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窘境。
但是無論如何,低電壓穿越能力成為我國風電產業不得不具備的“剛性要求”。記者了解到,無論是風電場還是風電設備制造企業,都予以高度重視。
風機脫網事故還反映出風電場建設中的管理問題。
國家電監會在調查了三次風機脫網事故后認為,風電場建設施工質量問題較多,工程質量管理不嚴。同時發生事故的風電場35千伏電纜施工工藝水平和質量管理存在明顯的缺陷,反映出風電場建設工程中施工、監理和建設管理存在不足。
“被置換”的風機閑置
裝機后發愁并網,并網后又遭遇“棄風”;即就是被收購的電量,又由于風機頻繁脫網而時斷時續。這就是目前我國風電產業“剪不斷理還亂”的尷尬。
“十一五”期間,記者采訪風電產業時,業內最發愁的是“并網難”。記者近期采訪發現,在國家要求電網保障性收購風電后,多地出現了“棄風”現象———并網風機發了電上不了網,許多風機從網外閑置變成網內閑置。“棄風”現象折射出我國風電送出消納矛盾已經很突出。
“盼風又怕風。”香港新能源內蒙古四子王旗風電場經理蘇長友道出了風電場的無奈。“風大可以滿負荷發電的時候,往往就接到電網調度的限電指令。”這個裝機5萬千瓦的風電場,去年5月份并網后,平時最多有3萬千瓦左右在發電,其余都被限發。據了解,去年底,蒙西電網風電并網650萬千瓦,但是有相當一部分風機從網外閑置變成網內閑置。
“蒙西電網棄風現象比較普遍。”龍源電力內蒙古風電公司總經理齊來生說,“龍源電力60萬千瓦的并網中,至少有25%的棄風。”
到了冬季供熱期,內蒙“棄風”現象更為嚴重。“因為電網有限的負荷要為熱電聯產機組讓路,要確保取暖,火電都滿負荷發電,大面積的風電機組不得不棄風限發。”內蒙古四子王旗風電辦主任陶明說,而冬季正是西北風盛行的發電黃金季節。據內蒙古電力行業協會統計,蒙西風電企業2010年棄風造成的損失達數十億元。
甘肅同樣“棄風”嚴重。記者了解到,酒泉風電基地目前已經并網440萬千瓦。“能夠發電的也就是300萬千瓦。”酒泉市能源局介紹。
國家能源局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表示,目前“棄風”問題越來越突出。電監會2月份首次對外發布了《風電、光伏發電情況監管報告》,對未收購風電電量進行了統計。報告顯示,全國風機發電三成棄風。
分地區看,內蒙古未收購風電電量最多,2010年1-6月份為21.01億千瓦時,占全國總未收購電量的75.68%,高于其上網電量全國占比43.40個百分點;吉林未收購風電電量為2.60億千瓦時;河北、甘肅、黑龍江在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期間未收購風電電量為3億千瓦時左右。2010年1-6月,全國未收購風電電量27.76億千瓦時,而2009年全年才27.6億千瓦時。
癥結都在于送出和消納。往哪里送、賣給誰成為大問題。
采訪發現,風電裝機逐年翻番的良好發展勢頭給送出消納帶來了很大壓力,尤其近幾年風電發展較快的內蒙古、新疆、吉林、黑龍江和甘肅等省區的風電送出消納矛盾更加突出。
“電網就像一口缸,風電就像一條河。”內蒙古察右中旗風電辦主任呂建軍說。“蒙西電網這口缸已經裝滿了,而水卻源源不斷。多余的水要么送走,要么斷流。”
“缺乏具體的風電送出和風電消納方案,這是主要原因。”接受記者采訪時,龍源電力內蒙古風電公司總經理齊來生說。
蒙西電網是獨立電網,目前已并網風電裝機650萬千瓦,去年發電104億千瓦時。“蒙西電網容納風電已經到了極限。”內蒙古能源局局長王秉軍說。“只能遠距離輸送、融入大電網。”
記者了解到,隨著河北張家口、承德地區大規模風電裝機的陸續投產,華北電網也面臨著本地風電消納,使得依靠華北電網輸送風電的蒙西地區通道變得更小。
雖然甘肅已經建成了河西750千伏輸電線路與西北主網相連,但是無法解決酒泉風電基地的電力外送問題。“最多也能消納330萬千瓦左右,不能滿足550萬千瓦風電并網發電的需要。”甘肅省電力公司風電技術中心主任汪寧渤說。
汪寧渤說,棄風的主要根源在于電源和電網、電源與市場的統一規劃不足,以及大范圍能源匹配和調度的缺失。
國家能源局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認為,風電的并網和運行已成為我國風電發展的核心問題,解決這個問題要從政府管理、風電場運行、風電設備性能和電網調度等四大方面著手。(記者 連振祥 勿日汗 蘭州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