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中一位不愿具名的電氣設備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有國家電網方面人士曾在某內部會議上表示,目前可以順利進入示范工程、試點項目中的設備的技術水平及研發標準不能等同于未來智能電網建設的實際需要。“即使有的設備已經在示范項目上使用,也不代表這樣的設備就是未來智能電網建設真正需要的。”
關于智能電網的眾說紛紜也讓部分業界人士開始謹慎投資。在電網信息和系統已經扎根16年,但目前智能電網業務占公司總比重不超過5%,該集團董事長兼CEO劉積仁認為,由于存在政策和技術層面的問題,國內智能電網成熟還將有很長的路要走,“智能電網是很好的概念,是全世界的趨勢,但在短期內難以實現,并且投入成本會很高,至少在5年之內還不會達到目前大家的預期。”
“合力”建設
中國智能電網的發展早已不單純是電力系統本身的事情,而是影響整個社會經濟發展全方位的戰略性的項目。定義、技術方向、標準、發展路徑……未來的智能電網建設或將使現有的電網管理體制、價格機制、定價等方式都發生改變。
“智能電網建設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離不開各個利益相關方的參與和推動。”國網能源研究院靳曉凌博士認為, 智能電網的利益相關方涵蓋電力系統全產業鏈,以及政府、裝備和服務供應商、金融機構、科研機構等多個方面,而且各利益相關方的關注點也各有側重,智能電網涉及電力系統整體的變革,更需要各行業機構協同以及資金、政策支持。
與此同時,建立跨行業的溝通和合作平臺,在智能電網建設方面形成合力在此時顯得尤為重要。能源產業研究中心高級顧問袁穎指出,要完全實現智能電網是一個分階段、分層次的過程。這個過程不僅受國家政策、投資等影響,而且包括現有技術的成熟性、經濟性、電網基礎,以及整個社會的用電習慣和相關產業的發展等方面。這個實現過程可能需要10年或是更久。
在此前公布的“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未來5年我國將依托信息、控制和儲能等先進技術,推進智能電網建設,切實加強城鄉電網建設與改造,增強電網優化配置電力能力和供電可靠性;開展智能電網建設試點,改造建設智能變電站,推廣應用智能電表,配套建設電動充電設施。
采訪中業內人士指出,未來惟有形成由政府為主導、多方積極參與的發展格局,才能全面推進中國智能電網發展,也更加便于企業進一步明確并適應智能電網建設需要。
跨國咨詢公司埃森哲的戰略咨詢全球主管馬克•斯佩爾曼表示,下一步中國智能電網發展面臨的最大挑戰,是要在國家統一規劃和推動下,在全國范圍內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大的規模部署試點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