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彭博新能源財經在調查中發現,盡管近些年來,風機價格下降了不少,但是風機采購商也并非只看重風機的價格越低越好,而是希望隨著全球需求的復蘇,從2012年至2013年開始,風機價格能夠保持穩定。
反觀國內,綜合折算下來,國內風機每兆瓦的平均價格要低于國際平均價格的30%以上。據記者了解到,2010年我國國家特許權招標中,金風1.5兆瓦風電機組報出了3850元/千瓦的最低價,華銳1.5兆瓦機組報價為3983元/千瓦。“上述報價基本上是現在的市場價格水平。”華銳風電技術總監陳黨慧告訴本報記者,“中國國內低價是競爭導致的,跟國外沒有直接關系。”
大同證券新能源行業研究員蔡文彬告訴本報記者,國內風機價格低主要是因為業內白熱化競爭加劇,成本控制尤其是人力資源優勢明顯,同時整機的規模化生產也降低了風機的單位成本。
雖然中國已成為全球風電裝備最大的消費者和生產者,但中國風企在走出國內、出口國際市場上還鮮有動作。就此,本報記者致電中國首家在美國建立示范風電場和機組項目的金風科技,得知未來金風科技將通過掌握核心零部件的制造能力,逐步完善產業鏈,進一步進軍國際市場。
“中國風電企業走出國門是一種必然趨勢,就目前國際風機主流技術水平而言,中國企業和外國企業的技術差距非常小。” 蔡文彬說。
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李勝茂認為,當前中國風機的出口量非常少,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國內企業的“走出去”戰略還處在初步實施階段,對風機出口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二是,國內風機制造企業大多剛剛完成先前引進技術的消化,目前正處在自主研發階段,自身的技術儲備還不能滿足國外客戶的苛刻要求;三是,國內許多風機企業缺乏風機設備認證的觀念,而取得國際權威機構的風機設備認證是國外客戶接受中國風機設備的先決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