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海?圈錢?圈配額?
2010年,中國風電爭奪戰從陸地轉向海洋。2010年,廣闊無垠的海洋讓雄心勃勃的中國風電找到了新的爆點。
2010年9月10日,中國首輪100萬千瓦海上風電特許權項目招標在北京開標,這是全球海上風電首個大規模商業應用項目。海上風電特許權招標的啟動,也意味著國家即將大規模開發海上風電。
中國海上風電特許權項目招標于2010年5月18日正式啟動,4個項目均位于江蘇。其中2個近海風電項目位于江蘇的濱海和射陽,各裝機30萬千瓦;兩個“潮間帶”項目位于東臺和大豐,各20萬千瓦。這四個項目均有中國最具權勢的五大國有發電集團華能、大唐、國電、華電、中電投參與其中。
如同過去5年陸上風電頻繁出現的地板價,此次中電投報出了0.6101元/千瓦時的最低電價。而五大發電集團的報價都集中在0.6元至1.2元/千瓦時區間,這已經與陸上風電上網標桿電價0.51元至0.61元/千瓦時接近。這一價格低得超出想象,因為考慮到高昂的建設成本和維護費用,海上風電的成本可能會是陸上風電的2倍。
中國工程院院士倪維斗對此直言不諱,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公開表示:“中國風電真正的運營商全是大國企,它們去搶占資源,不賺錢也沒關系——因為他們有別的、更大的贏利來源。”
倪維斗院士點破了其中之“道門”。這主要是大型能源央企發展風電的興奮點在于圈地、圈資源,以及由提高可再生能源發電比例帶來的“業績”。
電力集團面臨著完成可再生能源發電配額的壓力。對于各電力集團,國家要求裝機容量超過500萬千瓦發電企業在2010年除水電外,可再生能源配額達到3%,2020年則要達到8%。
“完不成配額就不能批火電項目,這將直接導致電力集團總裝機容量上不去。”記者在此前西北風電場的現場采訪時,一位電力公司業主方負責人告訴記者,“說白了,風電現階段不賺錢,主要還是為了火電配額。”
更進一步的考慮是,傳統能源企業通過包裝新能源業務上市,獲得融資,風電無疑成為“圈錢”的最佳題材。
“海上風電除了地基昂貴,造價也是陸上風電的兩倍,在技術上還有很多問題——比如監控比較困難,大部件海上作業昂貴,腐蝕性難以處理等。現在企業膽子很大,沒有認真地做過全面試驗,就下海了!在我看來,海上風電可以做點示范,但還不到大規模推廣的時候。”倪維斗說。
2011,效益將成為關鍵詞
引燃各大巨頭“圈海”熱情的,是政府編織的中國風電藍圖:按照規劃,到2020年中國風電裝機容量將從3000萬千瓦上升至1.5億千瓦,而其中海上風電的裝機容量將至少占到五分之一。
“不是企業不冷靜,而是政府不冷靜。”李俊峰一語中的。
隱藏在中國風電無序擴張背后的一個現實是中國缺乏風電整體規劃和有效的政策調控手段。而這樣的現狀將在2011年逐步得到改善。
首先值得關注的是,風電并網國家標準在經過兩輪的征求意見和修訂之后,將最快于2011年初正式出臺。該標準將對新建的風電場和風電機組在有功功率、無功功率、功率預測及低電壓穿越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李俊峰認為,這正是政策層面加強對風電行業調控的重要方式之一。
據了解,風電并網國家標準出臺后,對風機進行技術改造將進一步增加成本。另外,在技術層面,風電并網國家標準相對于2005年出臺的《風電接入電網技術規定》對技術標準要求更為嚴格。
而最近的消息是,首個國家級風電研究檢測中心日前在河北落成,這是國家能源局首批16個國家能源研發(實驗)中心之一。
據介紹,檢測中心建成后,將在風電研究檢測領域擁有話語權,將實現中國風電的四項世界第一:即第一個具備電網適應性檢測的風電試驗基地、第一個具備低電壓穿越特性檢測的風電試驗基地、第一個具備低頻風電機組研發和試驗能力的風電試驗基地、第一個具備多種儲能與風電聯合運行研究和試驗的風電試驗基地。
2011年,中國風電產業將持續海上風電高速膨脹,風電機組大型化,電網友好、自動化和走向國際市場四大發展趨勢,“下一個階段中,國內的風電業將更多地關注整體素質的提升,效益將成為關鍵詞。”李俊峰說。
李俊峰表示:“我們不僅要看到風電發展的大好形勢,也要看到不足和差距,首先是中國風電裝備的質量水平,包括設備完好率、發電能力等還有待提高,雖然2010年中國風電裝機容量超過了美國,但是發電量只有500億千瓦時,仍低于美國;其次并網容量與吊裝容量的差別,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一般來講國外先進水平未并網容量不會超過10%,而中國一般高達30%以上,影響了風電效率和效益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