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點,在哥本哈根會議上,大家也提到了,我們要做到15%。無論是核電,還是水電,還是風能、太陽能,都會面臨著一個非常好的發展機遇。所以現在我們預測風能到2020年裝機量達到1.5億千瓦,但是根據現在風能的發展現狀,包括歷史數據,有可能會比這個量更大,所以我們有非常好的在“十二五”期間的發展空間。所以機遇對于我們新能源行業,從過去“十一五”和未來的“十二五”,套句俗話說,感謝政府、感謝黨,真是非常貼切。
提到挑戰,我認為挑戰也是顯而易見的。水電、火電、煤炭也許發展了上百年的歷史了,像風電這樣的新能源的確真正大發展也就是過去十年的階段。所以我們一直在討論一些話題,關于速度,關于質量,關于是不是應該大規模開發,我個人的觀點是,當然應該做到又好又快,但是我個人的觀點還應該堅持敢于挑戰世界的領先企業,要敢于挑戰世界在這個行業當中的主導地位,想做到這個程度,必須是超常規的跨越式發展。我在美國波士頓上班的時候,當時美國已經開始規劃發電廠了,到今天,我們東海大橋的風電廠已經并網發電了,他們還沒有。這沒有對錯好壞,他們秉承著非常謹慎的原則,尊重自然,我們也非常欽佩。如果中國也是這樣的發展模式去發展的話,難道我永遠要落在美國之后?
我們發展中肯定會存在問題,但是只要這個問題是可控的,風險是可控的,我們就應該勇往直前。我們不但要做整機,還要做產業鏈,不把話語千拿到手里,永遠不可能真正合作。如果你沒有真正的實力,合作是不存在的。我在公司負責采購的工作,這一點印象非常深刻。特別是超大機極個別的零部件,當你只能依賴進口的時候,價格是沒有談的。一旦等你國內的零部件出來了,哪怕只是做出樣機,還不能大規模推廣,這時候價格的降低是30%、40%、50%,只有這個時候才能是公平的合作和交流。
中國發展風電這么多年,的確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但是挑戰也還是在,我們發展很快,我們裝機量已經達到第一了,第一只是一個數字,我們真正能夠做得這么大的蛋糕,把這個行業真正做強,真正去國外市場同臺競爭,真正從技術、質量、服務全方面引領行業的發展,的確有很多路走。我相信,在國家能源局和相關領導對我們的幫助下,在國家大的產業政策的穩定、明確和長期下,我們一定能把新能源的路越走越快,把行業越做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