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產業呈爆發式增長,類似于傳統產業的重復建設、產能過剩、供需失衡等弊病開始出現,多晶硅、風電設備等已被國務院列為產能過剩行業
“不少新能源產業技術還不成熟,遠未到大規模產業化的時候。關鍵技術沒有突破,不要急著形成產業,目前應主要注重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技術發展。”廣東省科學院院長陳勇說
我省不少新能源企業仍在走傳統的簡單加工組裝的老路,滿足于圈地造廠,賺取加工費,隨著國家遏制過剩產能的措施,這類企業已逐漸陷入困境
強大的生產能力是廣東的優勢,可如果不與技術創新和品牌創新結合起來,就無法打破傳統路徑依賴,依然會滑落到低端制造的老路上去,名義上是新興產業,實際上不過換了條生產線而已
廣州市民李先生最近被“太陽能”煩惱了一把。家住番禺某大型樓盤的他原本打算將新買的太陽能熱水器安置在自家天臺,但小區物業管理處卻以“影響外觀”為由加以阻撓,并以斷水斷電相威脅。
李先生的遭遇只是新能源產業推進中遇到諸多困難的一個普通案例。
中科院廣州能源研究所能源戰略研究中心的專家認為,廣東新能源產業雖有一定發展,但仍然處于起步階段,無論是科研水平、開發規模,還是產業發展,都與國際水平存在較大差距。
盡管“低碳”一詞日漸流行,盡管相關項目蜂擁上馬,但從數據上看,我省新能源產業潛在的資源優勢還未轉化成經濟優勢。
更令人擔憂的是,新能源產業的一些領域重走“低端制造”老路的苗頭已經開始顯現。廣東的新能源產業剛起步就站在了十字路口上。
風光背后
盈利能力弱賠本賺吆喝
廣東風電能源頗受關注。目前廣東沿海地帶的風能資源開發進行得如火如荼,廣東沿海適宜風力發電的區域幾乎已被數家電廠瓜分完畢。業內人士認為,“數年內廣東的風電能力將翻幾番。”
然而,風光背后卻是“賠本賺吆喝”的尷尬。在項目招標時,一些企業拼命壓低價格,最終導致運營出現困難。
華潤陽西風電場的負責人告訴記者,國內風電場中能盈利的很少,大部分處于虧損狀態。風電場具有投資規模大,技術含量高等特點,屬于微利行業。陽西風電場投資約10億元,要18年才能收回成本,而風電場的使用壽命也僅有25年左右。
惠來縣的石碑山風電場由于常年虧損,部分機組已經處于關閉狀態。“主要是電價太低。”負責人張尤軍說,石碑山風電電價是按照當時中標價每度0.48元定價的,這直接導致了虧本經營。此后華潤風電公司開發的風電場按照調整后的新電價,漲到了每度0.68元,基本可以實現正常運轉,但是由于風電固定資產投入比例較大,設備折舊費用比重高等因素,其盈利能力依然較弱。
2004年,我省規定風電電價為“每度0.528元”加“送出工程成本電價”。現在看來,這一標準明顯偏低,不止一家風力發電場負責人表示,希望政府能夠對風電加大補貼,使得最終電價能夠達到每度0.6元以上。
太陽能產業的發展同樣存在難題。省太陽能協會常務副會長鄭樂朋認為,光伏發電遇到的最大問題是成本太高,一度電成本超過一塊錢,老百姓就用不起。目前國內的光伏產品除了出口,就是使用在國家示范工程上,大規模應用還沒有形成。
政策缺位
整體規劃少產能過剩多
與國內其他地區相比,廣東家庭太陽能熱水器的使用相對滯后。西藏、云南等地區,太陽能熱水器的普及率已達到30%,即使在江蘇、浙江等太陽能條件遠不如廣東的省份,也有近20%的使用率,而廣東的使用率離全國10%的平均使用率尚有距離。
“很明顯,其中的政策作用很關鍵。浙江、海南等很多省市都已出臺強制性政策支持太陽能產業發展,廣東在這方面有欠缺。”東莞五星太陽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胡廣良分析。
專家紛紛呼吁,新能源產業能否健康有序發展需要整體規劃。
據業內人士介紹,迄今為止廣東仍沒有制訂明確的太陽能熱水器推廣規劃。記者曾向廣州市規劃部門求證,得到的回答是:目前尚無此類規劃,市民在安裝太陽能熱水器前最好先到就近的規劃分局咨詢或者報裝。
記者了解到,目前已安裝的散戶基本是在沒申報的情況下“偷”裝的。而居民小區的物業管理處一般也是反對住戶安裝。
從全國來看,隨著低碳概念的流行,新能源產業呈爆發式增長,類似傳統產業的重復建設、產能過剩、供需失衡等弊病開始出現。目前,多晶硅、風電設備等已被國務院列為產能過剩行業。
新能源雖然整體上清潔環保,但也不是完全沒有弊端。惠來縣縣委書記林旭群表示:“風車轉動造成的巨大噪音和風力,不僅使附近居民生活受到干擾,也使得很多鳥類、蜜蜂甚至野生動物遷徙,同一生物鏈上的昆蟲、植被也會受到影響。這種對于生態的影響隱蔽而緩慢,但是后果一旦形成不可挽回。”
自主研發
技術未突破不急做產業
在核能、太陽能和風能三大新能源領域中,廣東核能優勢最為突出,無論規模、效益還是技術,都一直走在全國前列。2008年,廣東就提出要打造全國首個“核電特區”,批量推進廣東核電規模化發展。
廣東核能之所以能夠領跑全國,與其重視技術自主創新密不可分。廣東電力設計院是中國電力部門最早開展大型核電站前期研究、最早開展大型核電站常規島設計的科研機構。
與核能相比,廣東其他新能源產業卻顯得技術支持不足。我省多家風能企業坦承,其發電核心技術、裝備制造仍然依靠丹麥、荷蘭、德國等風能強國;目前風機機型近百種,大多從歐洲國家引進,很少有自主設計的產品。
鄭樂朋表示,我省光伏產業的基本模式是“兩頭在外”,“原料是進來的,產品是出去的,我們做的只是中間的代工環節”。我省的地熱能開發利用也僅僅停留在溫泉療養等低技術含量的利用方式上。海洋能項目則因為技術的原因,多數處于規劃階段,遲遲難以開工。
技術支持不足讓新能源在產業化道路上顯得捉襟見肘,盡快提供公共技術平臺支持的呼聲日隆。“現在不少新能源產業技術還不成熟,遠未到大規模產業化的時候。關鍵技術沒有突破,不要急著形成產業,目前應主要注重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技術發展。”中科院廣州分院、廣東省科學院院長陳勇認為。
可喜的是,我省一些地方已開始著手構筑公共技術平臺。2007年12月,在太陽能產業已初步形成集群的東莞,東莞太陽能技術研究院成立,這是我省首批省部產學研結合示范基地。
突破創新
鼓勵新思路包容怪想法